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領軍人物

吳心伯:中國推動國際秩序更趨合理

發佈時間: 2015-06-16 09:56:48    來源: 環球時報    作者: 吳心伯    責任編輯: 張林

現今的國際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二戰結束後建立的。今年是二戰結束70週年,加之近年來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加速,因此人們對國際秩序的走向更加關心,西方特別是美國關於國際秩序變化的討論明顯流露出強烈的擔心和不安。

國際秩序可分為經濟秩序和政治與安全秩序。就國際經濟秩序而言,二戰後經歷了兩次大的變化。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經濟優勢地位的下降和西歐、日本的經濟發展,改變了美國一家獨大的局面,世界經濟呈現美日歐三強鼎立的格局,而七國集團的成立標誌著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變化。第二次是21世紀初,新興經濟體的迅猛發展、發達國家經濟優勢地位的下降、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世界經濟的格局為之一變,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顯著提升,20國集團取代八國集團成為討論世界經濟的主要平臺。

從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而言,冷戰的終結導致了二戰結束以來的第一次重大變化,全球層面的兩極對抗宣告結束,美蘇兩霸主導的國際秩序進入一超多強時代。美國充分享受了冷戰結束的紅利,在後冷戰時代大大擴展其政治與安全優勢,試圖打造真正的單極世界,但好景不長,進入21世紀後,美國由於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戰爭而遭遇戰略挫折,金融危機又使其力量優勢相對下降,另一方面,中俄印等在國際事務中更加活躍,一超地位下降,多強地位提升,然而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尚未完全改變“一超多強”的形態。

國際秩序既包括全球層面,也包括地區層面。從亞太地區看,秩序的變化同樣明顯。在地區經濟秩序方面,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崛起為新的地區經濟中心,成為地區經濟增長和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亞投行等金融機構的設立,中國在地區經濟秩序中的地位會進一步上升。另一方面,中國也在地區政治與安全事務中發揮越來越活躍的作用,成為地區政治與安全秩序的重要塑造者。但是亞太地區政治與安全秩序尚未達到變化的臨界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推進和周邊外交力度的加大,將有助於增加地區政治與安全秩序變化的動能。

與20世紀相比,21世紀國際秩序的變遷具有新的特點。首先,20世紀的秩序變遷主要是由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或重大的政治事件(冷戰終結、蘇聯解體)驅動的,而21世紀國際秩序的變化則是由經濟推動的,經濟發展導致力量對比的變化,形成新的力量格局和治理秩序。其次,當下和今後的秩序變革不是完全顛覆舊的秩序、建立全新的秩序,而是通過補充、改良的手段,不斷引入新的元素,豐富、發展現有秩序,秩序變革具有繼承性、漸進性與和平性。第三,20世紀的國際秩序本質上是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的,這雖然是由當時的力量對比決定的,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顯而易見。21世紀的秩序變革正在和將會進一步提升東方的地位與影響力,也會使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大大增強,國際秩序安排也因之更加平衡、合理。

中國是21世紀國際秩序變遷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力量結構變化,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中國對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的不懈追求。在這一輪秩序變遷中,中國的作用是獨特的:它既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既是東方國家,又是國際體系的核心行為者,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有密切的互動,這使得中國具有溝通東西南北的優勢。不僅如此,中國致力於和平、發展、合作的國際取向將使國際秩序的變化更具和平性,使新的秩序內涵更注重發展,使秩序安排更加公正。▲(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評 論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