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經濟學發展作出中國貢獻(學苑論衡)
理論聯繫實際是我們黨的優良學風。新形勢下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必鬚髮揚這一優良學風,從我們的成功實踐入手,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我看來,至少在如下領域我們已經具備了創建中國經濟學的條件,可以為世界經濟學發展作出自己的獨特貢獻。
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獨特性
最近,國際計量史學界披露的一項研究成果認為,工業化是3000餘年來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人類歷史只有工業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業革命之後的世界之分。這是因為,從大的方面看,世界每人平均GDP水準在1800年前的兩三千年裏基本沒有變化,工業革命之後才逐漸上升;在微觀方面,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形態以及文化內涵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革。在工業化之前,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經濟增長都符合馬爾薩斯定律。即:在生産率不變的情況下,自然災害或戰爭導致人口死亡,繼而每人平均收入增加,為生育率上升、人口增長提供條件;但是,人口增長後,每人平均土地和每人平均收入減少,生存挑戰越來越大,進而導致戰爭或瘟疫發生,並再次導致人口減少,如此迴圈不已。工業化打破了這個迴圈,因為工業化使人類可以迂迴生産。有了迂迴生産,科學技術就能對象化,財富就能不斷積累。所有這一切,都帶來生産率不斷提高。工業化如此重要,它發生的條件是什麼,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他們的結論是,因為那裏的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換是通過非暴力的“光榮革命”,在意識形態上則歸功於啟蒙運動,等等。
這是一個我們應該研究而且可能産生世界影響的論題。按照國際標準,我國的傳統工業化已基本完成,但我們走的顯然是與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不同的道路。我國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一步步走下來的。歸納而言,政府的積極作為、人民的自主創造、集體組織的轉型等構成我國工業化的主要動力。總結我國工業化的實踐經驗,抽象出其中的成功要素和內在邏輯,形成系統化的理論體系,我們當可對經濟學發展作出獨特貢獻。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