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雲濤 北京大學國家競爭力研究院院長
國家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所有工作的核心點和聚焦點。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在中國正由世界大國變為世界強國的關鍵階段,我們應準確把握國際競爭的總體態勢,客觀評價我國國家競爭力水準,正確識別我國競爭力與全球其他國家競爭力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實現零和競爭到融合發展的跨越,從而大幅度提升我國國家競爭力。
我國處在提升國家競爭力關鍵階段
國家競爭力是一個主權國家為實現國家生存和發展,在國際競爭中配置資源的實力和能力。從一般意義上説,國家競爭力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外交、制度等要素實力,以及國土面積、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狀況等基礎實力。在國家競爭史上的各個發展階段,構成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和競爭方式各不相同,由此構成了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歷史演變。
1500年前,當西班牙的第一艘帆船駛出地中海時,全球化開始了,並由此揭開了國家間競爭的歷史帷幕。500多年來,國家競爭力的變化發展也呈現了一定的規律和特點。國家競爭力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自然資源驅動階段,主要是依靠土地、礦産等自然資源創造財富;二是人力資源驅動階段,主要是依靠勞動力增加或提高勞動效率積累財富;三是資本驅動階段,主要是依賴資本投入,推動工業增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四是創新驅動階段,科技發明、知識、資訊成為核心競爭要素。
數百年間,國家競爭的形態和內容正發生深刻變化。歷史上幾輪強國的沉淪與崛起,都是通過戰爭和軍事手段實現的;而當今時代,國家間綜合國力的較量日益成為主要的競爭形式。無數事實説明,如果一個國家不能持續地增強包括經濟發展在內的國家競爭力,那麼即便它擁有像蘇聯那樣的軍事機器,仍然難逃國家解體的厄運。
改革開放36年來,我國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黨的堅強領導優勢,創造了前無古人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國家競爭力大幅度增強,位次顯著前移,從全球舞臺的邊緣走向舞臺的中心。
但是,我國的國家競爭力又存在三個嚴重不平衡。在經濟體系中,經濟總量與經濟品質、産業結構、技術水準之間存在不平衡;在力量體系建設中,經濟增長與社會、文化、生態、國防建設之間存在不平衡;在要素配置體系中,已有資源力量與戰略運籌能力之間存在不平衡。這三種不平衡,嚴重影響著國家競爭力的大幅度提升,嚴重制約著中國由大變強的發展。從總體上看,我國國家競爭力水準已跨過了自然資源驅動和人力資源驅動階段,正由資本驅動階段向創新驅動階段躍升,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推進。這是大幅度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階段,是由世界大國變為世界強國的關鍵階段,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階段。
國家競爭力的新特徵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各國在提升國家競爭力方面呈現出這樣幾個新特徵。
一是國家治理水準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新標桿。全球金融危機後,舊的國際競爭格局被打破,各國經濟調整和社會轉型的新問題突顯。美、日、歐、俄等大型經濟體都在重整旗鼓,抓緊調整各自發展戰略,推動變革創新,提振國家競爭力。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問題,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打鐵還需自身硬,出色的國家治理對內講就是執政能力要足夠強、管理成效要足夠好,對外講就是社會制度要足夠優、發展思路要足夠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將成為衡量國家治理能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準。
二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區域經濟融合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新舞臺。國家競爭力也表現為一種外部引導力,競爭力強的國家往往能夠引領全球或地區動向。國際組織和區域經濟聯合體從來都是大國引領發展方向和彰顯競爭實力的舞臺,國際金融危機加速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區域經濟融合的步伐,為大國崛起孕育新的機會,同時,也使大國間的博弈更加激烈。美國發起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談判,由美日歐繼續主宰21世紀全球規則的意圖十分明顯。我國提出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主導成立金磚銀行和亞投行,是積極參與制定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加深區域經濟融合的大手筆,掀開了倡導制定國際規則的新篇章。
三是加快産業升級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新籌碼。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永遠是經濟實力,面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現狀,各國都根據自己的國情來制定産業政策,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優化産業格局,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德國政府推出了《高技術戰略2020》,實施工業4.0戰略;美國相繼啟動了《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和《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實施“再工業化”; 日本政府也極端重視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大規模編制技術戰略圖,加大了開發企業3D印表機等尖端技術的財政投入。我國推出了以體現資訊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製造為主線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意在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品質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由生産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實現製造業升級,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四是科技創新成為國際競爭的新高地。科技創新是科技人才智慧的結晶。科技競爭就是人才競爭。高素質人才在任何國家都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資源,是難以計量其價值的寶貴財富。2012年11月30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法案,給予外國出生並在美國大學獲得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碩士以上學位的人綠卡,並允許上述領域已獲得綠卡的高科技人才的配偶和子女到美國團聚,以吸引更多的全球英才。我國的科技人才隊伍無論在 “硬指標”、“軟指標”諸方面,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與創新科技的發展戰略要求相比,仍不相稱。儘管近10年來我國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年年增加,總數量已達世界第一,但據2012年國外權威機構評價,在“創新專利”、“專利影響力”等關鍵指標方面,美國以47家企業位居榜首,日本以25家企業排名第二,中國企業排在100名之外。雖然專利數量領先,但專利品質和影響力不足,許多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我們仍無法掌握。想方設法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努力創造環境和條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夠通過人才之源流澆灌科研之園地,搶佔國家競爭的制高點。
“五力”助推國家競爭力
一是圍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增強國家競爭實力。夢想是最令人心動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奮進的動力。實現夢想,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紮實奮鬥。要圍繞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並把大幅度提升國家競爭力、區域競爭力、産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指標納入國家發展戰略;要圍繞我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確定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方向和重點;要針對産業結構、社會結構、需求結構的“三重轉型”,解決制約競爭力增長的軟硬體環節;還要把提升國家競爭力與人民生活的幸福圖景緊密結合,凝聚為全中國人民共同追求的強大動力。
二是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激發國家競爭活力。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努力探尋市場經濟建設的內在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我國經濟大幅增量提質。首先,要儘快打破各類行政性約束,全面審核並儘快取消各類不合理審批手續和收費項目,讓各類市場主體都能在法律限定的範圍內自主高效運作。其次,儘快打破因資本屬性而人為設定的進入限制,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各類型企業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另外,儘快打破價格自然形成的機制障礙,逐步放鬆對相關産品和要素的價格管制,穩妥推進利率和匯率決定的市場化步伐。同時,儘快打破地區間隔閡,努力打通資源自由流動渠道,建立開放平等的城鄉統一市場。
三是堅定走創新驅動之路,提升國家競爭動力。創新驅動是引領經濟社會升級的關鍵。首先,精心做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圍繞影響和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重大問題,全面推進人才人事制度、科技評價制度和科技資源配置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釋放科技人員的創新活力。同時,依靠創新加快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攻克高端裝備、智慧製造、關鍵元器件、新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促進製造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依靠創新搶佔航太海洋、資訊安全、能源資源等戰略必爭領域制高點,扭轉關鍵核心技術長期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大幅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依靠創新推進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生物技術等開發與應用,加快培育新業態和新産業,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擴大就業和創業空間。另外,重振科教興國、人才興國戰略,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優化教育資源投入機制,不設研究禁區,鼓勵大膽創新,培養真正有學識、有創造力的各級各類人才。
四是推進國際合作共贏,形成國家競爭合力。競爭力是一個正和的觀點,國家競爭力不是打壓別人的能力,而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的內外結合,合作共贏。首先,要在穩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落實的基礎上,加強互聯互通,促進基礎設施、政策規制、人員往來全面融合,邁向命運共同體。其次,加快國家間、區域間自由貿易區建設,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另外,加快資本市場的改革步伐,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儘快實現人民幣和多種貨幣間的雙邊自由互換,努力讓人民幣成為區域結算貨幣,保障我國對外貿易利益。同時,以主導成立的亞投行和金磚銀行為抓手,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平等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增強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話語權。
五是全面依法治國,鍛造國家競爭內力。國家競爭力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內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練內功、強內力。首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另外,要切實加強黨的建設,完善黨規黨紀,純潔政治空氣,培育業務素質和思想品質雙過硬的黨員隊伍,讓依法執政具備堅實的幹部基礎。同時,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而且,要按照“疏而不堵”的思路創新社會治理,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和信用體系,激發社會組織積極性,營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不斷增強社會發展活力。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