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經時報》記者“經濟新常態對農村金融服務提出了新要求,金融環境的變化給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帶來了新挑戰。而新形勢帶來的新任務、新挑戰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應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日前在此間舉行的“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論壇”上如此表示。
本次“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主辦。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農業部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中國銀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遠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邵智寶等出席會議併發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會上就宏觀經濟形勢做專題報告。
2003年—2005年,李偉曾擔任銀監會副主席並分管第二輪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的實施和全面推進,見證和參與了中國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關鍵轉折階段。作為農村金融領域的一名老兵,雖然崗位幾經轉換,但他坦言“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一直情有所繫、心有所向”。
在致辭中,李偉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已發生了階段性轉換。傳統資源能源高消耗、依賴産能擴張和廉價競爭的發展模式,越來越受到市場需求、資源供給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約束,已難以為繼。在新的發展條件下,供給和需求都發生明顯變化,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正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益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隨著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發展提質增效進入關鍵階段,農村金融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也正發生變化,尤其是農村金融服務的對象與傳統的內涵已有歷史性的拓展,這不僅要求金融機構滿足家庭農場、專業生産合作社等新型主體的融資需求,提供從農産品生産、加工到流通的全産業鏈金融服務,而且要求為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有效的融通資金。從農村居民的金融需求來看,則要求金融機構的服務更加便利,並從傳統存取匯兌向信貸、保險、投資、理財等多個領域拓展。
與此同時,李偉表示,金融環境的變化給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帶來了新挑戰。一是隨著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涉農小微企業貸款風險上升。需要進一步創新完善風控機制,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特別是普惠金融業務的可持續問題。二是農業生産方式轉型改變了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結構,需要金融服務更好地與之匹配,要通過産品創新支援農業生産主體發展。三是中小金融機構在利率市場化的新形勢下,資金成本上升。需要進一步強化內部管理,提升效率,有效控製成本風險,增強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四是隨著農業現代化和新金融的發展,一些新型金融服務方式正在進入農村金融服務領域。例如,P2P、眾籌、網路銀行等,正在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迅速拓展業務渠道。需要農村金融機構改變傳統經營模式,積極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資訊技術,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以及自身的定價能力和風控水準。而與這種需求快速發展不相適應的除經營監管體制之外,突出矛盾就是金融人才不足的瓶頸。
李偉認為,新形勢帶來的新任務、新挑戰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應對。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關鍵是要在體制機制改革上下功夫,通過改革創新促進農村金融大力發展。他認為下一步農村金融改革面臨的任務繁重,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如何深化農信社改革,提高農信社內部治理水準和風險控制能力?如何改進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有效控制正規金融機構之外各種金融活動的風險,規範金融秩序,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如何發揮農村供銷社體系的作用,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如何改善政策支援體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改革?上述問題有的已有答案,但還需進一步落實。有的尚未破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