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 中國農經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國家扶貧開發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農民工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首席專家
“新常態”一詞最先出自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華爾街的經濟學家提出來的概念,它的主要表現就是低增長、低就業率。自2014年以來,“新常態”成了中國最熱門的話題,百業共説新常態。中國農業面臨怎樣的新常態,可用三句話概括,就是“兩板擠壓”、“雙燈限行”、“六産開拓”。“兩板”即農産品價格的“天花板”與成本價格的“地板”。“雙燈”即世貿組織的黃燈與資源環境的紅燈。“六産”即第六次産業,這是日本、南韓幾年前就提出的新概念。所謂第六次産業,即農業是可以包含一産二産三産的産業,一加二加三等於六,因此,把農業稱為第六次産業。
上下“兩板擠壓”
“地板”不斷抬升。“地板”指的是農産品的成本價格。農産品價格在不斷提高由許多因素造成,一是勞動力的價格在不斷抬升,新疆採棉,人工成本已升到800元一畝,內地水稻插秧、茶葉採摘,每天200元的高價都很難找到人;二是土地的租金在不斷抬升,有的土地租金1000多元一畝,比土地收益還高;三是農藥化肥種子價格居高不下,而使用量卻在不斷提高;四是農技服務成本也不斷提高,耕種收每畝由過去十多元的提高到今天的100多元。這四個方面的因素使得農産品價格越來越高。
“天花板”已被頂破。農産品價格全面飄紅,部分農産品已衝開“天花板”,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一些主要農産品價格已高於國外到岸完稅價,例如棉花等,2008年,只有大豆,今天主要大宗農産品價格均高於國際市場離岸價。國內農産品價格倒挂狀況愈演愈烈,持續蔓延,將成為常態,這種現象將嚴重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阻礙農業的發展。價格低廉的國際農産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走私現象越來越嚴重。國家肉牛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稱,2013年我國牛肉消費900多萬噸,走私約佔到200多萬噸。現在出現的奶農倒奶現象也與國外奶品進入中國市場有關。“地板”抬升,“天花板”下壓使得農業生産空間越來越小。
黃紅“雙燈限行”
“雙燈”,一個是黃燈、一個是紅燈。“黃燈”指的是世貿組織設置的“黃箱政策”。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必須遵守其規則。世貿組織設置了黃、綠、藍三箱政策。“黃箱政策”是指農業補貼進入成本,干擾市場價格;“綠箱政策”是指補貼不進入成本核算,不干擾市場價格;“藍箱政策”指的是休耕補貼政策,中國沒有休耕政策。我國的“黃箱政策”已使用差不多了,像糧食直補、糧種補貼都是“黃箱政策”內容。入世時我們承諾的黃箱補貼上線不超過農業産值的8.5%(發達國家為5%,發展中國家為10%),糧食再補貼就已違反世貿規定,補貼已經沒有空間了,這一政策亮起了黃燈,有的産品已經亮起紅燈。“綠箱政策”如土地整理、農田水利、扶貧、農業保險、治污等方面的投入,不直接對農産品價格造成干擾,世貿組織沒有規定,可以大做文章。
“紅燈”指的是資源環境的約束,資源環境紅燈已經亮起。農業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嚴重。中國農業資源最吃緊的有三大要素,首先是耕地,20億畝耕地約佔世界200億畝耕地的1⁄10,但是需要養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每人平均耕地是美國的1⁄13,是加拿大的1⁄18,甚至連印度每人平均耕地都是我們的1.2倍。從量上看,土地資源越來越趨緊,耕地涉及中國糧食安全問題,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裏,中國人的飯碗裏必須主要裝中國人自己的糧食。我國的土地品質越來越差,世界上最好的土地有機質含量12%,日本土地有機質含量10%,中國是0.7%,秸稈及人畜糞便還田被棄之不用,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越來越多,導致土地品質嚴重下降。中國每年消耗240萬噸農地膜,而回收量不到100萬噸,剩餘全部留在土壤中,農地膜的污染嚴重影響農作物産量。以棉花為例,一畝地殘留3.5公斤農地膜就可以影響棉花15%的産量,全國目前平均每畝殘留達4公斤以上,在新疆20個縣的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畝殘留達到22.88公斤。另外就是重金屬污染,據公開數字顯示,我國有2000萬公頃土地受重金屬污染,專家測算一公頃土地受重金屬污染治理需花一億多美元,先污染後治理的理論顯然是荒唐的。
其次是水資源。中國是世界13個貧水國之一。中國每人平均淡水佔有量是世界27%,而且主要分佈于長江以南地區,佔中國淡水資源的81%,而耕地面積只佔36%。北方廣大地區屬乾旱地區,而且降雨量時空分佈十分不均。中國糧食産量連續十一年增長,農業發展取得可喜成績。但是糧食豐收本應在水資源豐富的南方産糧區,從宋代以來便形成一個南糧北運的格局,但是十多年來南方種糧面積卻越來少,廣東糧食自給率不到30%,福建、浙江不到40%,大量糧食從北方運往南方,但是北方水資源短缺,農業設施不完善,北方糧食豐收主要靠大量開采地下水,過度開採使華北平原20多萬平方公里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漏斗。水資源奇缺,水體污染也十分嚴重,不用説大江大河,就連鄉間河溝都污水橫流,魚蝦絕跡。
再者是農業勞動力資源越來越緊張,離農、厭農、棄農現象在全社會蔓延。只要有一點可能,農村勞動力都會逃離農業,更不要説高端人才了。據有關調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考各省份産生1000多位狀元,沒有一位從事農業研究,60%以上學的是金融專業。中國現在的農業還是粗放式經營,農業現代化主要還是缺少現代化農民。
環境問題不光在於污染,重大隱患在於生物鏈和生態鏈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什麼是生物鏈?湖北是四大家魚的産地,長江三峽大壩沒有築的時候,每年産200億尾,三峽大壩一築,現在産量是2億尾,98%都沒有了。生物鏈一斷,許多物種沒有了,會引起連鎖反應。地球上每小時都有一個物種在滅亡,整個20世紀,已經有3/4的農作物品種消亡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什麼是生態鏈?人之命脈在田、田之命脈在水、水之命脈在山、山之命脈在土、土之命脈在樹。沒有樹,山上就留不住土;沒有土,這個山就沒有水源;沒有水,田就沒法澆灌。這是個完整的鏈條。生物鏈、生態鏈的一斷,對人的生命、生活、生産都會産生巨大的影響。科學家2009年定義並量化了地球生態可承受的九條安全線,分別是氣候變化、臭氧空洞、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土地使用、淡水資源利用、化學污染、大氣污染和生物化學地球迴圈。他們認為,人類只要不突破這些界線,即可在地球上繁衍和發展。但最近美國《科學》雜誌稱,人類活動已超越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土地使用和生物化學地球迴圈四條界線,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的運作。
這些資源與環境問題已成為兩個“緊箍咒”,嚴重影響我國農産品量與質的提升,國外農産品的廉價與高質形成強勢競爭態勢,使我國農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十多年來,農業將第一次經歷從未經受過的嚴峻考驗,兩板擠壓,雙燈限行,對農業發展的速度與結構、機制與動力、戰略與政策等方面都會産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第六次産業”開拓
把握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農業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要演繹好農業新常態這個大邏輯,農業必須重新認識自身,重新解釋自身,重新謀劃自身。把農業打造成“第六次産業”是關鍵、是核心,當務之急在於拉長産業鏈:注入現代元素改造一産;緊扣四品主題,提升二産;致力創新突破,發展三産。
所謂注入現代元素就是要在一産裏注入現代理念、現代技術、現代管理、現代設施等。中國農業一直走的是劉易斯外延擴展的道路,把城市、工業發展起來反哺農業,這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是可行的,但是在今天的大背景下應該讓工業和農業兩個輪子一起轉,我國農業才能走出困境。另一位諾獎獲得者舒爾茨認為,農業必須培育內生性的物質基礎,自身必須強起來,不能光靠工業反哺。舒爾茨的研究發現傳統農業的資源配置是最佳,家庭是發展農業最有效率的利益共同體,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沒有注入現代元素。我們今天應該兩條腿走路,劉易斯和舒爾茨的理論都要用,特別要高度關注舒爾茨的理論,內涵改造,培養農村內生性的物質基礎,培養造血功能。要綜合統籌考慮産業發展。練好“糧牧功”,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
首先,應該注入現代元素,在改造一産上做好四篇文章。
1.做好地的文章。在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推進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我國國情決定農業經營規模必須適度。美國家庭農場平均3500畝,中美國情不同,美國地多人少,我們人多地少。美國農業追求的邏輯目標是勞動力産出最大化,中國農業追求的邏輯目標是土地産出最大化。如果盲目照搬美國會導致大量農業勞動力失業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土地規模的適度,中央文件已經給出標準,就是當地農戶經營規模的10到15倍,中國的家庭農場以此規模就是適度的。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個體系由六大主體組成,即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龍頭企業以及小農戶。中國2.3億土地承包農戶,但是參與土地流轉的不到30%,小農戶將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是中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主體。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但是不應損傷舊的經營主體的利益,挫傷小農戶的積極性。經營主體不論哪種形式都一定離不開家庭經營這個核心。小崗村的成功經驗最核心的就是恢復了農業的家庭經營功能,美國的家庭經營佔86%,歐盟佔88%。新的五种經營模式都離不開家庭經營,關於龍頭企業的經營模式有的地方推出大園區、小業主的形式效益就非常好。
2.做好“人”的文章。首先要培養現代化的職業農民,職業農民首要條件是文化水準要跟上。全國5億多農業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8年,這樣的文化水準適應現代化是荒唐的。特別是農村十幾年來撤點並校帶來新的上學難問題,據17個省的調查,小學生家離學校的距離平均10.86里,初中生35里。原來59萬所農村學校現在僅剩20多萬所,撤掉了一倍多。義務教育的兩大特點一是免費、二是就近,撤點並校之後農村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不得不進城租房,從而導致生活成本大大提高,教育是免費了,但農民負擔卻大大增加了。國家對教育的投入還應進一步提高,我國周邊朝鮮、南韓、日本、越南等國家的教育投入都高於我們。還應轉變農村教育模式,在抓好義務教育的同時多方面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應把農村精英教育模式改為生存教育模式,提高農民生存與發展的能力,防止千軍萬馬都擠一條高考獨木橋的現象。教育問題是培養現代化職業農民的根本。這方面,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日本近年來推出“接班人計劃”,政府招募願意從事農業的大學畢業生,由政府出錢到農業院校學兩年,畢業後再跟隨家鄉種植大戶當五年研究生,經考評合格,又願意終身從事農業,由政府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種植不少於20公頃的土地。日本這項計劃很有吸引力,每年指標很快就能完成。這種舉措值得我們借鑒。其次就是農民的組織化問題。今天的農民組織已經遠不適應于農業的發展,全國的農業合作組織僅為120多萬個。我國農民在組織化上出現三個問題,即無組織化、弱組織化、被組織化,我國農民應該由組織農民到向農民組織飛躍,這不僅是詞序的顛倒,而是一個質的飛躍。組織農民,農民是被動的;農民組織是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為自己服務,農民是主動的。
3.做好錢的文章。缺少資金是農村發展的最大障礙。20多年來,農業貸款佔全國貸款總額的比例僅為5%左右,而印度高達20%,最高年份達25%。要解決這個問題靠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性金融必須伸腿下鄉,二是民間金融必須快速成長。農村金融現在情況可以説是:“五龍吸水,一蛇放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加上郵政儲蓄銀行這五條“龍”吸收農民儲蓄,但只有農村信用合作社這一條“小蛇”給農民貸款。光靠官辦銀行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今天必鬚髮展農村金融的本土力量。世界貨幣戰爭的硝煙瀰漫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只有擁有9億多農民的中國農村是個死角,農民被排斥在貨幣戰爭之外永遠富不起來。農村發展本土金融是有優勢的,因為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的遊戲規則靠的是善良、誠信、和諧,資訊的採集不需成本,大家知根知底,誰不守誠信將被熟人社會集體拋棄,不僅自身受損,還將禍及子孫。把這些規則發掘出來用在發展農村金融上非常可行。
4.做好“綠箱”的文章。“黃箱”已經關閉,“綠箱”應全面打開。像土地整理、農田水利、農村道路、扶貧開發等都應該加大投資力度,村村通只通到村部而不是每個自然村。道路是農業發展的經絡,生活的道路通了,生産的道路還無從談起。水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命脈,我們的有效灌溉面積為52%,有效灌溉是傳統農業都追求的而我們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都做不到這一點,還怎能實現現代化?再如農電、治污、扶貧等有很多地方都可大做文章。我們還有一億多貧困人口,按照國際每人平均消費每天最低2美元的標準我們的貧困人口會更多。這麼多貧困人口每年的扶貧資金400多億元,平攤到每個人身上也就200多元,解決不了實質問題。首先中央層面應該形成合力,財政、發改委、扶貧辦、民政部門都有扶貧資金、扶貧項目,這就使得扶貧力量過於分散,應該把這幾股力量攏成一家形成合力,財政撥款也應大幅增加。總之“綠箱政策”潛力很大,應充分挖掘。
糧食安全抑或農産品安全,首要的是能力安全,能力安全的關鍵是強力植入現代元素。
其次,緊扣“四品”,提升二産。
提升二産首先必須完整地打造幾條産業鏈條。一是糧食及農副産品的生産加工産業鏈,二是畜牧及水産品的生産加工産業鏈,三是林業及林産品的生産加工産業鏈,四是秸稈的綜合利用産業鏈。
“四品”即農産品加工的品相、品質、品位和品牌。品相即要好看;品質即要有好的品質;品位即要上檔次,從舌尖上的安全到舌尖上的美味;還要創立品牌。人類消費已經進入品牌時代,我們就必須在品牌上下功夫,拓展市場,根據消費者需要打造品牌。大國崛起首先要品牌崛起,現在我們有1500多種産品在世界上産量第一,但能叫得響的國際公認品牌十分有限,打造品牌意義非常重大。有一個例子很有意思,陜北有個洛川縣,自然氣候條件適宜種蘋果,當地政府搞了個創意説洛川蘋果是人類第四個蘋果,第一個蘋果是亞當夏娃偷吃的蘋果,第二個蘋果是砸在牛頓頭上的蘋果,第三個蘋果是喬布斯創立的蘋果,第四個蘋果就是洛川蘋果,從此洛川蘋果身價倍增。
再者,致力創新突破,提升三産。
農業服務業發展前景廣闊。越是發達的國家,農業服務業越成為熱門職業。美國農民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點多,而為農服務的服務業卻佔總人口的20%。中國這一行業尚待挖掘的潛力十分巨大。
一是創新研發。特別是種子,現在社會對轉基因問題分歧很大,但是作為科研轉基因技術一定要深入研究下去。轉基因的核心問題其實應該是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轉基因問題、生物技術問題,全世界都在關注,日本的大米現在20元錢一斤但是國家規定不允許進口,由國家補貼農民自己生産。印度也提出種子限期國産化,現在許多國家要求種子民主,即對種子有選擇權,防止種子帝國的操控壟斷。連美國在“9·11”之後都出臺了震驚世界的生物國防法,防止恐怖分子利用生物技術在動植物上做手腳,危害國家安全。關於轉基因問題,中央已經明確提出研發要深入,推廣要慎重。特別是種業,我們7000多家種業銷售公司2013年的銷售只佔世界的2%,排在前十位的種業公司美國佔四家。最近很熱的問題是馬鈴薯成為主糧問題,馬鈴薯營養非常豐富,礦物質含量是蘋果的幾十倍,綜合營養也是蘋果的三倍多,馬鈴薯消費俄羅斯最多,每年每人平均170多公斤,英國120多公斤,美國50多公斤,我們是31公斤,世界平均50公斤。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上億畝,現在馬鈴薯的平均産量960公斤,它的潛力畝産可達一萬多斤,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發製造各種馬鈴薯食品,馬鈴薯餅乾、馬鈴薯麵包等,開發潛力很大。
研發還應跟蹤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與國際接軌。未來農業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美國和以色列正在發展立體農業、垂直農場,立體農業是我們祖先發明的,現在他們用高科技手段搞垂直農場,即農業摩天大樓,30層的摩天大樓就可以生産100多種農産品供5萬人一年的消費。二是自然式向設施式發展。集旅遊、休閒、觀光、科教為一體。三是人控機械化向電腦自動化方向發展。垂直農場摩天大樓的一個電腦智慧模組就可解決種植、澆水、採摘、包裝等問題。四是化學化向生物化方向發展,農藥化肥從他産生起就引起了很大爭議,今天化肥農藥危害越來越嚴重,許多專家現在重提使用生物化肥,農業正在向生物技術方向發展。生物芯法技術的應用,已經進入到動植物生命領域。五是從陸地化向海洋化方向發展。海上糧倉正在付諸實施,過去的海洋文明靠貿易,未來的海洋文明可能就以生産為中心。六是由地球化向太空化方向發展。現在有幾十種農作物已經過試驗可以在太空生長,到太空建立飄移農場人類將進入另一個遊牧時代,原始的遊牧時代是在大草原上放牧,將來的遊牧是利用傳輸器從漂移農場採摘農産品到地球供人食用。七是由生産化向移民化方向發展。移民火星的計劃正在試驗探索,美國宣佈未來15-20年將運八萬人去火星生活。
二是創新服務。一要創新全産業鏈的服務。國際四大糧商都是全産業鏈服務,從種子研發一直到商場銷售,他們都有著上百年的歷史積澱,擁有著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方方面面的優勢,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生産效益。二要規模化服務,最典型的就是農機服務,農業部只出臺幾項政策,如購買大型農機具有補貼,當地農機部門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這樣農民就自發地購買收割機,每年50萬台收割機南下北上就解決了農作物的機械化收割問題。三要“傻瓜式”服務。現在農業一家一戶需要多種服務很複雜,可以創造一個模式,打一個電話,企業就可以提供所有需要的農業服務。創造這樣一個服務模式對於當今我國小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三是創新業態。在雲計算大數據的網際網路背景下許多不可思議的新業態很快就出人意料的橫空出世。特別是大型龍頭企業如阿里巴巴搞淘寶村、淘寶鎮。淘寶村標準是店設在農村,100個以上的店舖,營業額在1000萬以上;淘寶鎮的標準是一個鎮有3個以上的淘寶村,阿里巴巴就允許進入它的平臺銷售。2014年,這樣的村全國有一百多個,鎮19個。京東的思路更妙,他們準備在全國幾十萬個村裏,每村聘請兩個農民幫助賒銷農藥化肥種子,收穫莊稼之後再付錢,這樣就節省了許多中間環節所需成本。基於網際網路思維的許多新業態正如雨後春筍,不斷涌現。人類社會正進入新部落時代,不要問我從哪來,只要愛好、興趣、價值觀念相同,就可以進入一個虛擬部落,在這個部落裏平等交流資訊,分享成果。今天的網際網路思維就是打掉一切中間環節,廠家東西拿來直銷用戶,這就是新業態。績溪的聚土地也是很有意義的探索。他們利用眾籌、利用網際網路、利用電商綜合起來做一些文章,讓城裏人成為不在地的地主,引城裏人下鄉,讓農産品進城。
把農業打造成一個一二三産融合、上中下游一體、産供銷加互促的第六次産業是新常態下的新命題。這需要比較長的歷史過程。農業要適應新常態,演繹好新常態下自身發展的大邏輯,必須做到“三有”,即要讓農業有效益;農民有事幹;農村有生機。只有三者並重才能在新常態下解決好中國的三農問題,不可顧此失彼。只講提高效益,學習美國大規模農業經營,數億農民沒事幹將成為重大社會問題;只講農民在零碎的土地上有事幹,不顧效益,農業就走不出傳統低效的怪圈;只講農業有效益,農民有事幹,農村一片衰敗景象,沒有生機和活力,農業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農業現代化也是無法實現的。要做到“三有”,必須城鄉統籌,讓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能只姓城不姓鄉。人要進城,城要下鄉。要實現從“物”的新農村到“人”的新農村,必須抓好三要素,居住環境美,社會和諧美,人的心靈美。三美與共才是完整的美好鄉村,農業現代化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才能實現。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