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研究

智庫與企業碰撞的智慧

發佈時間: 2015-04-02 08:55:49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 徐蔚冰    責任編輯: 張林

——社科院、興業銀行聯合出版《私人銀行——機構、産品與監管》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主辦、興業銀行私人銀行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財富管理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財富管理論壇(2015年)”在北京舉行,會上一本由社科院與興業銀行共同編寫的新書《私人銀行——機構、産品與監管》成為會議焦點。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中國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岩岫、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副行長陳錦光等80多位來自金融研究機構、監管部門和商業銀行的專家學者給予此書高度評價。

據了解,《私人銀行——機構、産品與監管》一書編寫歷時1年零7個月,參與研究、編撰的有來自中國銀監會、瑞銀集團、瑞士隆奧銀行、花旗銀行、法興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恒生銀行等監管部門和各機構私人銀行的資深專業人士。全書共30萬字,圍繞機構組織、産品服務、中後臺和監管體系深入探討了私人銀行發展過程中最需要關注的問題,並涵蓋近40部國內外私人銀行相關法律法規和諸多業務實踐中的案例。尤為特色的是編寫過程堅持“雙線思路”,即每一章內容均由學者和業內人士共同執筆完成,以保證內容兼具專業性和實操性。

參與編審的專家認為,該書的研究成果有品質、有創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私人銀行實務研究的最新前沿與方向,將為中國私人銀行業務在新時期的轉型發展提供有益助力。

中國是全世界富裕人群增長最快的地區,私人銀行發展空間廣闊。然而,這一16、17世紀就在歐洲興起的古老金融服務,在國內出現卻不過七、八年。選擇何种經營模式?定位怎樣的服務內涵?如何不偏離私人銀行業務以“諮詢顧問為根本、受託投資為支撐、增值服務為補充”的本質屬性?對於起步不久的國內私人銀行而言尚處懵懂之中,需要深入的探討、借鑒。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認為,私人銀行的服務對象不僅包括私人銀行客戶個人,還包括客戶背後的家族企業。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有利於金融機構從提供産品向提供服務轉變。有利於金融行業的綜合化發展,有利於普惠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私人銀行將與網際網路+金融緊密融合,使更多人享受到私人銀行的服務。私人銀行在我國的出現和發展無疑將進一步推動、深化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提高金融機構全方位、全時空金融服務的能力。私人銀行將是金融服務業的下一個高地。

作為本書的策劃者之一,興業銀行行長李仁傑在談及該行參與組織編寫此書的初衷時表示,作為國內私人銀行服務的主力軍,商業銀行在推動私人銀行業務轉型發展上既有特殊優勢,又責無旁貸。從優勢上講,國內商業銀行特別是大中型銀行服務網路眾多、客戶基礎廣泛,而且經過近年的發展,目前國內大中型銀行普遍具備銀行、信託、基金、租賃等多種金融牌照,不僅內部可以調動的資源多,在整合外部各類資源上也有更強的實力。這些為私人銀行業務轉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從責任上説,商業銀行體量大、社會影響面廣,在推動私人銀行業務轉型發展上理應發揮示範作用,帶頭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社科院與興業銀行聯合出書帶了個好頭,這也是各級智庫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而企業與智庫合作,不僅可以集思廣益,還可能省下一些意義不大的研發費用,用更少的錢汲取更多的智慧,是一項合作雙贏的好事。

評 論

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