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領軍人物

鄭永年:中國要建立自己主導的國際秩序

發佈時間: 2015-03-30 13:33:44    來源: 鳳凰大學問    作者: 鄭永年    責任編輯: 張林

3月24日上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就中國“一路一帶”戰略發表演講,鳳凰網大學問經授權整理並獨家發表演講內容。鄭永年教授認為,中國國內經濟增長缺乏動力,又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問題,所以實施“一路一帶”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商品和投資市場是必要的。而且中國有能力走出去,因為中國資本過剩、産能過剩,又是最具有基礎設施建設經驗的國家。中國有機會建立自己主導的國際體系,而且應該建立新秩序,這需要中國像美國那樣做一個行動者,而不是一個空喊口號者。中國需要客觀面對國際反對,用現實主義態度追求利益最大化,需要研究其他國家的政治,用行動促談判,用知識做支撐,最後他支援成立中央領導小組協調各方角色。

此次活動由亞太綠色發展中心、北京師範大學綠色經濟研究所主辦,感謝李曉西、趙崢老師的工作。

以下是演講內容整理:

“一路一帶”是習主席訪問中亞和印尼的時候提出來的。“一帶”指的是陸上“絲綢之路”,從中國到中亞、中東再到歐洲這樣一條帶狀之路。“一路”是指海上“絲綢之路”。其實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貿易早就有了,宋朝時非常發達,明朝有鄭和下西洋。今天這個概念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提出來的。今天我講幾點看法:第一,中國必須搞“一路一帶”。第二,中國有能力搞。第三,不好搞。最後,我有信心中國能搞好。

中國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必須開拓海外空間

首先,國內很多人質疑中國內部的很多事情都還沒有處理好,搞這麼大一個規劃做什麼?我認為必須要搞,是因為做“絲綢之路”有它內部的需求,也有外部的需求。

從內部需求説,絲綢之路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機部分。開放是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發展重要動力,在早期主要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無論是引進技術也好,出口中國商品也好,對促進中國的經濟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現在中國國內經濟增長缺乏動力,需要新形式的開放。

中國現在每人平均GDP是7500美金,屬於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國下一步要把自己提升為高收入經濟體。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統計的二戰以後100多個國家看,只有十幾個國家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經濟體。那麼這十幾個國家裏面,大部分是資源性國家,除此之外,能逃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就是東亞社會,比如日本、亞洲四小龍。除了這五個經濟體,其他就沒有了。雖然我們有信心逃避中等收入陷阱,但是我覺得很難。

日本能夠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有它特殊的背景,戰後它被美國佔領,西方基本上把整個市場開放給了日本,日本沒有花很大力氣就進入了西方市場,成為西方一部分。亞洲四小龍也有特殊背景。第一,亞洲四小龍經濟體比較小;第二,亞洲四小龍很多方面是屬於西方治理的。中國現在的情況不一樣,國際環境不好,西方對中國搞貿易保護主義。還有中國是13億人口的第二大經濟體,要從中等收入提升到高收入水準,這是世界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西方怎麼發展起來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是西方經濟發展的內在一部分。如果大家都讀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話,資本需要贏得更多海外空間,商品需要尋求更多海外市場。那麼這不是説中國要搞帝國主義,搞殖民主義,中國可能會搞一種新形式的國際合作,拋開老殖民地主義、老帝國主義的做法。但從國際經濟的角度説,中國同樣需要尋求新的市場、投資空間,中國的産品也需要進入世界市場。

“一路一帶”是國際戰略意義上的表述

從外部的原因看,我覺得有兩點。第一,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失衡,那麼如何重新平衡呢?我覺得要把中國放到世界經濟需要平衡的背景下。現在東西方、南北方互相指責,世界經濟到底怎麼失衡的,美國指責中國,中國指責美國。但實際上世界經濟不存在理想的狀態,世界經濟失衡是每一個主權經濟體本身失衡的結果,因為美國的經濟是失衡的,歐洲的經濟是失衡的,中國的經濟也是失衡的。那麼世界經濟如果要重新走向平衡,就需要每一個國家的經濟走向平衡,美國沒有承擔責任,美國的工業化和製造業比歐洲好些,但主導美國的還是金融資本,還是華爾街資本主義。美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反而使世界經濟越來越失衡。

歐洲主要是社會投資跟經濟投資的失衡,因為它的成員國無法走出獨立國家的範疇。希臘、法國的大眾民主、一人一票跟它的經濟結構完全不相配套。民主本身是個好東西,但是一人一票目的就是一人拿一份,大家都是獨立國家,一人拿一份。但一人拿一份的福利制度要生存下去,前提是一人要貢獻一份。但是大眾民主的一人一票能保證一人能拿一份,卻不能保證一人貢獻一份。所以歐洲也沒有能力改變世界經濟的失衡。

從這個角度説,中國有能力改變世界經濟。更重要的是,中國為什麼必須做?從毛澤東時代就開始,中國在上世紀50、60年代那麼苦,仍然援助非洲,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不僅是經濟學而且還是國際戰略意義上的表述。比如毛澤東的“三個世界”。所以無論是國際經濟戰略還是中國本身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中國必須走“一路一帶”。

十八大以後,中國的外交格局基本上就是“兩條腿,一個圈”。一條腿跟西方大國,尤其是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第二條腿就是針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一路一帶”。“一個圈”就是周邊國家。從地緣政治環境看,中國周圍幾十個國家,如何處理好關係非常艱難。中國周邊的環境在惡化,各方面都在惡化。這就是中國“絲綢之路”的國際大背景。

世界經濟失衡,只有中國有能力再平衡

第二點中國有能力搞“一路一帶”。中國是唯一有能力讓世界經濟再平衡的,美國沒有這個能力。儘管美國重返亞太地區,但是在中東陷入麻煩,中東的政治秩序基本上是美國建立起來的,但是美國現在破壞自己建立起來的秩序。美國有三大負擔,一個負擔就是做世界警察,做世界警察要付錢;第二個負擔是美國要搞聯盟,比如跟日本、菲律賓等;第三個負擔就是輸出民主,比如中東的埃及和伊拉克,他們的政治建設都跟美國有關係。

一個人如果在臺上的統治不符合美國利益,美國就要推翻他,建立起對它更有利的政權,美國這個想法太簡單。美國破壞了原有的政權後,並沒有建立起它希望的民主政權,而是造成了失敗國家,在中東秩序基本沒有了,現在以色列基本上不相信美國了。以色列總理去美國,不見美國總統,而是去國會演講。所以美國所謂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中國是過分擔心了。美國如何重返亞洲?它除了軍事上最強大以外,其他就沒有了。

對東南亞國家來説,當然希望對中國和印度的軍事崛起有個再平衡,但他們不希望美國軍事回去,因為如果中國跟美國之間形成一個軍事的競爭的話,對東南亞國家最不利。他們希望美國經濟力量回去,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經濟憑什麼回去?美國的資本走向哪,美國政府沒有影響,資本還是走向它自己該去的地方,美國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一些政策上的調整,美國的資本還是自己説了算。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國家要吃資本的飯,跨國公司實際上不屬於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所以美國和歐洲都沒有能力再平衡世界經濟,中國為什麼有能力?

第一,中國有過剩的資本,肯定要走出去。為什麼有“絲綢之路”?這是資本走出去的需要,政府只是順勢推出。西方的開放,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開放都是資本推動的。

第二,中國的産能過剩,這也要有出路。中國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時代基本過去了,東部、中部基本上飽和,也就西部還有一些空間,鋼鐵、水泥等等的産能過剩去哪?必須找到出路,這跟西方以前一樣,需要開拓新的市場、新的投資空間。資本需要投資空間,過剩産能需要新的市場。

第三,中國積累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經驗。“絲綢之路”除了傳統的貿易投資以外,現在還有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具能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一路一帶”上,除了像新加坡這樣少數的國家有錢,其他都是很平均的較低發展水準的國家,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過剩的産能、中國的資本、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都是這些國家所需要的。

東南亞、中亞都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所以中國建立亞洲投行,進行互利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方有幾千億美元的缺口需求。歐洲沒錢,中國有錢,中國過剩。因為中國的老百姓和銀行手裏有很多現金,這麼龐大的現金要轉化成資本走出去,這是必須的。

中國走出去肯定會與既得利益國衝突,需要客觀面對

但是“一路一帶”戰略不好實施,挑戰很多。現在國際上基本分為三種態度。第一類是美國日本這樣的既得利益國家。中國走出去的話,既得利益肯定反對,因為中國作為新得利益,既得利益反對新得利益,我想天經地義,中國習慣也好,不習慣也好,這是事實。

中國的改革開放,基本上走過了三個階段,“取進來”、“接軌”都不會跟外部衝突,但從本世紀初開始走出去,走出去就要發生衝突,因為你要觸碰別國的既得利益,所以歐美反對很容易理解。

與之相反,廣大發展中國家是歡迎的,因為他們需要發展,需要資本投資,但西方資本投資受制于政治原則,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銀行又設置了很多附加條件,比如民主、自由、人權、宗教等等,但這在發展中國家就是雞和蛋的關係,我沒發展,如何講人權,如何講自由?所以這些國家希望中國能去投資,中國不像西方那樣設置政治化的條件,所以這些國家是非常支援中國的。

那麼中間的就是對中國保懷疑態度的國家,這也分為兩種。像南韓,本身對中國經濟非常依賴,但是它受美國的壓力,也不好公開表態,因為美國是它的戰略同盟。澳大利亞也是一樣,受美國的壓力很大。另外像印尼這些國家對中國到底要做什麼不清楚,所以抱懷疑態度。當然這也與中國做得不到位有關,“絲綢之路”已經搞一年多了,到底什麼方案,現在也沒説清楚,我們的知識儲備不足,人家不了解也不為過。

對中國“一路一帶”戰略國際上基本就是以上三種態度。

對外投資基礎設施要考慮其他國家複雜的政治

另一個困難是,我們現在只是強調“絲綢之路”就要走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道路,但這對很多國家來説就很麻煩。比如我們要修從雲南到新加坡的鐵路,越南就反對,這不是經濟規劃的問題,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像菲律賓、越南跟中國有領土糾紛,修高鐵等基礎設施,他們就要懷疑是不是對國家安全産生影響。中國投資斯里蘭卡,印度就擔心中國是否建立對它的包圍圈。

之前,中國在非洲、緬甸、斯里蘭卡大規模的投資基礎設施,已經損失了很多錢,中國無法保證資本安全。老殖民主義時期,簽了合同你不做,軍隊就派過去了,現在中國不能那麼做了。而且“一路一帶”上的很多國家政治很複雜,不像中國有個共産黨做穩固的政治支柱,比如泰國、埃及,軍方、宗教勢力、反對派都是分化國家的力量的。像越南總書記、總理、議會分開,不像我們習主席“三位一體”,越南可能是下一個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面對這些國家,我給這個總統簽的協議,下個總統上來了就不承認了。

即使有這些困難,我覺得中國還是能夠做好的,為什麼有信心?是客觀需要。世界還是要發展,發展是主題,尤其是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比如在東南亞,新加坡老是感覺到不安全,因為旁邊都是窮國家。他們要發展只有中國有能力資助,“金磚四國”其他三塊不及中國一塊重。

“朝貢體系”其實是自由貿易體系,應該平反

中國為了探索新型合作方式,提出了“利益共同體”等口號,但我們需要考慮未來10年、20年的體系,我覺得今天我們該為“朝貢體系”平反,我們以前批判“朝貢體系”太過了,西方乾脆把中國的“朝貢體系”看成中國的帝國主義。

但是實際上,“朝貢體系”是一個自由貿易體系,它不是指自己吃虧對方絕對得好處的不可持續的模式,也不是要回到“叩頭”的狀態下。它是我吃點虧也能得好處的狀態,實際上中國跟東盟自由貿易區就是這樣的“朝貢體系”。東盟自由貿易區為什麼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能做得好,就是東盟國家要五毛,中國給一塊,給東盟帶來很大好處。

中國的“富鄰”政策比馬歇爾計劃更好

如果中國要可持續發展,我覺得“富鄰”這個口號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富裕起來了鄰國不富,誰買你的商品?其他國家也富裕了,大量買你的商品,才可持續發展。而中國的文化就有這種包容精神,所有我就更自信了。我覺得中國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就非常好。

“一路一帶”也可以簡稱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甚至會比馬歇爾計劃做得更好。中國人常把馬歇爾計劃當成美國推行帝國主義的一部分,實際開工歇爾計劃對歐洲經濟確實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二戰中被摧毀的歐洲經濟就很難復蘇。但它是排擠東歐國家的,只是針對西歐國家,如果馬歇爾計劃也是開放性的,也是向東歐國家開放的話,蘇聯集團就做不起來,很容易垮掉,正因為馬歇爾計劃是排他性的就形成了後面美國跟蘇聯之間的比賽。

我覺得中國“絲綢之路”就要非常開放,越開放越好,要讓別人參加,開放可以減少成本。西方國家比如英國就有很多經驗,中國走出去也就是才幾年時間,所以中國要學習大國的經驗,要謙虛些。

還有開放當然不僅僅是向國外的企業開放,而應當向中國的民營企業開放。其實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非常快,無論在非洲還是東南亞,都是非常成規模的,而且中國的民營企業走出去實際上比國有企業更早,鼓勵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走出去,資本的構成就更合理。

中國要建立自己主導的國際秩序,否則會受懲罰

“絲綢之路”不僅是經濟項目,更應當做成一個國際治理的項目,至少是一個區域治理的項目。就像基辛格説的,現在國際秩序、區域秩序,都是近代西方發展的結果,東南亞的秩序完全是西方的延伸,尤其是美國地緣政治影響擴張的結果。現在中國崛起了,美國的地緣戰略慢慢縮回去了。

新加坡就比較聰明,把中國的國際空間看成自己的國際空間,台灣尋找中國之外的國際空間,不可能。中國地緣政治的擴張,不是説要搞帝國主義,而是你成長起來以後,自然而然會成為一個秩序,這是自然秩序。如果你不去建立這樣一個秩序,走出去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護,其他的利益就建立不起來,西方的國際秩序就是靠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來主導。

中國很聰明,不反對這個秩序,而是加入這個秩序,在這個秩序中往上爬,儘管美國不讓你上去,但中國不應該從現在國際秩序中退出,還是要跟西方交往,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同時中國不要忽視自己的秩序,如果不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想把自己國家利益最大化,最後反而會受到懲罰。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只有在國際秩序或區域秩序中硬了,內部才會更穩定。這個世界非常現實,有些方面我是不怎麼相信軟實力的,我更強調硬實力,軟力量必須建立在硬力量之上。現在外面説中國威脅論,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威脅,中國真正能對這些國家有威脅了,反而沒有威脅論了,美國到處去威脅人家,人家説美國有威脅嗎?中國還是要現實主義一點。

中國要成為美國那樣的行動者,而不是空喊著

為什麼大家不相信中國,相信美國?因為美國是它行動導向,有的人做錯事,有的人做正確的事,有的人打勝仗,有的人打敗仗,是敢説敢做的,所以美國經過了多次考試,中國連考試還沒參加過。中國要走出去,跟越南和其他南海國家有小衝突沒問題,鄧小平先生早就説過,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但是為什麼他們不理中國?因為中國自己不開發,別人開發,他們覺得中國不行了。現在中國也要去開發,他們就説中國威脅,如果中國早30年去開發,什麼危險都沒有了。所以中國要去做,如果你去行動,他們就會跟你坐到談判桌前,作為大國能夠實現讓別人來談判的目標就算成功。

我希望中國共産黨不要成為一個話語的空喊者,而是成為行動者。現在説得太多了,做的太少了,口號非常漂亮,實際上找不到這個東西,所以要實事求是,要攜帶者資本、國家戰略和政治走出去。現在中國搞得不好,既給了人家錢,人家還不高興。資本就是資本,跟美國日本的資本沒區別。中國人要自信,現在英國和其他國家都加入中國組建的亞洲基礎設施銀行,中國有句話説得有道理,你跟什麼過不去也不要跟錢過不去。

中國要成立走出去的中央領導小組

中國有信心就可以走出去的,沒自信錢就用不好。我就聽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抱怨,如果是日本南韓有錢,他們儘量不要中國的錢,因為日本人、南韓人有禮貌,不像中國,比如雲南一個市長去了也要國家總理總統接待,人家就覺得中國不自信,合作很麻煩。

中國要成立一個走出去的領導小組,因為中國的外交角色太多,國防部、外交部、商務部,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各種機構之間誰也不欠誰,稀裏糊塗走出去了。所以“絲綢之路”在國內必須有一個領導架構,美國後面還弄一個國際發展署。

中國資本一方面要攤到海外市場,另外還要考慮能不能賺錢、獲利。現在有些國企老總跑到另外一個國家,建立一個自己的公司,把賺的錢放到自己的公司,虧損放到國有企業。針對這種情況,要建立像美國、歐洲那樣的企業稅收制度。

中國智庫有“庫”無“智”,需要知識先行

所以“一路一帶”戰略非常複雜,遠遠超過了習大大説的“五通”,但國內研究還沒有超過習大大的“五通”,大家都在論證“五通”有多麼高明,所以我説中國的知識儲備遠遠不足。現在國內沒有多少人學習小語種了,這樣能對東南亞了解嗎?根本不了解,光靠外交官是不行的,他不可能到處去跑。

美國不一樣,儘管政府沒有那麼多智庫,但是很多大學和企業都在研究小國家,我在新加坡的時候,美國的企業整天找我們了解情況。中國的民營企業在非洲投資那麼多,但他們一輩子能去兩三次非洲就不錯了。而美國在非洲的學生,至少一年三個月在外面跑。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要求建立智庫?因為中國的知識遠遠趕不上中國客觀需要。我們常説中國發展太快了,制度建設跟不上,那是因為知識水準跟不上。中國需要知識先行。

中國人一直説“知行合一”,知識最重要。儘管現在中國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個智庫了,但我説這都是有庫沒智。投錢建智庫容易,但提高“智”很難。所以要用“智”來引導庫,現在庫太多了,沒有必要。

總之,國際政治是很現實的,中國要了解這個世界。中國的資本擴張非常厲害,在東南亞無論是中國的國家資本還是民間資本影響都非常大,但需要知識跟得上,這是我希望的。謝謝。

評 論

鳳凰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