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領軍人物

俞可平:破除官本位觀念 凈化政治生態

發佈時間: 2015-03-24 11:45:01    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    責任編輯: 張林

政治生態就是社會政治生活的宏觀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對於社會政治生活而言,恰如山青水秀的自然環境對於居民的日常生活一樣重要。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作風建設要著力凈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他指出,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嚴懲腐敗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態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黨內如果有腐敗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態必然會受到污染。因此,必須做到有腐必反、除惡務盡。

我國的改革開放過程,是一個包括政治變遷在內的社會整體進步過程。跟改革開放前相比,我國的政治生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突出地表現在民主法治的進步和國家治理開始走向現代化。然而,從大量腐敗案例反映的問題看,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部門,局部政治生態十分惡劣,腐敗和特權肆虐,政府公信力缺乏,公共權威喪失,假話空話盛行,形式主義氾濫。一些幹部以權謀私,大搞錢權交易,權色交易,腐敗墮落;一些幹部獨斷專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些幹部消極怠政,不認真履行職守,得過且過;一些幹部缺乏遠大的理想信念,沉湎于燈紅酒綠,熱衷於風水迷信;一些幹部對上獻媚阿諛,對下頤指氣使;一些幹部搭建私人小圈子,搞人身依附;還有一些幹部對不同意見者打擊報復,使某些部門出現人才的逆向淘汰。這種狀態離我們長期嚮往的政通人和、風清氣正、國泰民安的政治生態相距甚遠。

惡劣的政治生態有各種各樣的表現,但所有惡劣政治生態的背後,必然存在一種共同的東西:官本位觀念和官本位現象。官本位的實質是權力本位,它是我國傳統官本主義的一種流毒。在中國傳統官本主義體制下,權力是衡量人的社會價值的基本標準,也是影響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權力支配著包括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在內的所有社會資源的配製,“有權就有一切”成為社會的流行信條。只要擁有權力,就意味著擁有社會資源。在官本主義條件下,擁有金錢和財産,可能不一定擁有權力;反之,擁有權力,則必定會擁有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特權,從物質財富和生活特權,到社會榮譽和文化特權,等等。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從根本上摧毀了中國傳統的官本主義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其核心是人民的主體地位和公民的權利本位,這與傳統官本主義條件下的君主主體地位和官員權力本位是格格不入的。然而,數千年的官本主義傳統,加上現存制度的某些缺陷,使得官本主義的餘毒在社會上,特別是在一些官員身上依然嚴重存在。他們仍然信奉“有權就有一切”的封建政治邏輯,把當官和當大官本身視為人生的最高追求。為了獲取權力和維護權力,可以不擇任何手段,賣官買官、拉幫結派、欺上瞞下、阿諛奉承、坑蒙拐騙、違法亂紀,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朝有權,便十分“任性”。

官本位意識也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重要思想根源。一些官員搞所謂“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無非是為了給自己的職務晉陞增添政績資本,或是為了給自己為官一任留下所謂的“美名”。一些官員講排場,比闊氣,端架子,計較名位和排序,無一不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現實生活中每每能看到,一些官員,連個筆電和水杯都讓秘書拿。並非官員們拿不動,而是在顯示自己的“威嚴”和“權威”。中共十八大後新一屆中央實施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重要目的就是要凈化政治生態。不僅如此,新一屆中央領導強調依法治國,加大打擊腐敗力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根本目標當然在於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但直接目的也是為了凈化政治生態,營造健康良好的社會政治生活環境,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創造必要的社會政治條件。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決定,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當作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則從更深刻的制度層面,對消除官本位現象,改善政治生態提出了明確要求。影響國家治理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治理主體,二是治理制度,三是治理技術。良好的國家治理,制度是決定性的,但治理者的素質也至關重要。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官本位觀念和官本位現象是影響治理者素質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進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現代核心政治價值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認,“有權就有一切”的官本主義餘毒在現實中還大量存在,在一些領域和地方官本位現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觀念”列為改革的重要任務,可謂切中要害。

破除官本位觀念之於凈化政治生態,就像清除毒霾之於潔凈大氣那樣重要。破除官本位觀念,凈化政治生態,是一項艱難而長期的任務,從眼前看,應當著重做到以下五點。

大力推進公民教育,把公民教育當作政治教育的重點內容。培育公民意識,破除權力崇拜,牢固樹立公民權利至上的觀念;讓每一個公民從小樹立起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每一個公民明白,公民的權利本位,而不是官員的權力本位,才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真諦。離開公民的權利本位,人民當家作主便是無本之源。

重塑社會的政治倫理,把責任和政績當作評價官員的基本標準。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條件下,責任意識應當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首要意識,對人民負責,對國家負責,對民族負責,就是對黨負責,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就要敬畏民意,敬畏法律,而不是崇拜權力。評價民眾和官員的基本標準,應當是其社會貢獻的多少,而不是其權力的大小。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逐步消除官員的各種特權。官本位觀念的現實基礎,在於利益與權力的直接聯繫。要從根本上消除官本位觀念,必須改革利益分配機制,斷絕利益與權力的不正當連結。工人、農民、專家、學者、軍人、官員、藝人,無論哪一種從業者,只要他們為社會做出了貢獻,都有權獲得適當的利益回報。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和文化權益分配機制,才能真正消除“萬般皆下品,唯有當官高”的物質基礎。

擴大公民參與渠道,促進各類精英的正常社會流動。任何職業一旦能夠獲取超額利益,從業者便會自發地産生壟斷行為,阻止其他社會人員的進入,從政者也不例外。當權力可以産生額外利益時,權力的壟斷現象勢必産生。打破權力壟斷的有效途徑,就是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渠道,形成優勝劣汰的政治競爭機制,讓更多的民眾有權參與政治過程。

推進民主法治,是消除官本位觀念、凈化政治生態的根本途徑。消除官本位觀念、割斷權力與利益的非正常連結,最終還得依靠民主政治。在將官員的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同時,用制度來構築保障公民權利的長城。就目前我國的政治生態而言,消除官本位觀念和官本位現象最重要的制度,是授權和限權制度,而這正是民主政治的關鍵環節。

總而言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破除官本位觀念”,直接關係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關係到政治生態的凈化,關係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弘揚,關係到民主政治的進步,不是一項軟任務,而是一項硬任務。

評 論

《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