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去年穩增長一直是政府的一個目標。在穩增長的時候也採取了一些政策,比如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裏麵包括定向降準、降息,可是我們希望這些降準或降息能夠解決一些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但是後來發現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存在,並沒有因為宏觀政策的使用而得到緩解。另外群眾關心的食品安全和環境問題,各種不滿的情形也時有發生。去年總的來講還是可以的,但可以改善的地方還有很多。
關於2015年的經濟工作安排,我想2015年總的來講外部環境還會像政府工作報告所説,有很多不確定性,還會相對嚴峻。因為發達國家還沒有真正從2008年的那場危機中復蘇,最主要的指標就是關鍵的、結構性的改革,在發達國家普遍還沒有真正落實。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工作報告中2015年的經濟增長的總的基調未變,還是繼續秉持我們改革開放以來的思路,像小平提出的,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報告認為化解各類矛盾和風險,並且實現現代化,基本上還是必須保持一個合理的增長速度。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有三大發展優勢
這樣一個合理的增長速度,就是我講到的中高速,2015年的目標是在7.0%左右。我個人的看法是把增長目標定在7.0%左右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我認為它是合理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也常講,我們實際上還是處在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因為你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消費。那對於中國來講的話,基本上即使是外部環境不好,但是靠內部需求的啟動,包括投資需求跟消費需求的啟動,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首先來講投資。現在有很多人説,我們的産業過剩産能非常多。但實際上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即使現有的産業有産能過剩,或者有些産業比較優勢不在了會被淘汰,但中長期下我們還有很多産業升級的空間。也就是總理在工作報告裏面所講的,我們現在大部分的産業是中低端的産品,可以向中高端的産業升級,要升級就要投資,這有很多的機會。
第二就是基礎設施,這麼多年固然做了很多基礎設施建設,但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然後是環境,環境要改善大家都同意,但要把所有的工廠都關掉,回到1979年的生活,這是不可能接受的。那麼在發展和生産當中解決環境的問題,你還是要投資新的設備,用新的生産方式。
我們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民要進城,要改善住的地方。這些都是好的投資機會,還有高的經濟回報。
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面對整個國際經濟下行壓力下,有沒有大量的投資機會,是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很大的不同。發達國家經濟下行、衰退,從2008年到現在六年多了,它走不出去,因為很難找到好的投資機會。首先來講産業是最前沿的,下一個是什麼很難知道,有的話也只有一兩個,頂多就把老舊的基礎設施稍微改善一下,很難拉動經濟增長。我們可以升級的産業非常多。環境也是發達國家相對好,城市化已經完成了。所以我們判斷中國的發展前景的時候,不能簡單拿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方法作為參考,因為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優勢條件,應該發揮出來。
第三,不僅是説有經濟回報率和社會回報率高的投資機會,我們還有很多資源,有機會還要有資源。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比起來,投資的條件相對比較好。我們政府負債佔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不到50%。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都超過100%,發達國家也是。所以我們動用財政政策的空間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高得多。並不是我們政府積累的負債沒有問題。
最近政府公佈,今年用一萬億的地方政府債券來置換他在銀行系統的欠賬,這是一個很好的措施,我們也一直在倡導,這樣的一個建議被政府採用了。這樣的話我們政府可投資的資源,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講,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相當大的。民間的儲蓄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另外要投資的話,要進口機器設備,我們有將近四萬億的外匯儲備。
這三點就是判斷中國跟其他發展中國家最大的不同。其他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國際週期性下行的時候,他應該也有很多好的投資機會,但是他經常受限于政府的財政情況不好。國內有錢投資還受限于外匯儲備不足,因為你要進口一些機器設備原材料,而我們這些都是相對具備優勢的。
所以我想把這些條件應用起來,有投資,就會創造就業機會。就業機會有了以後,機會能夠得到保障以後,那麼消費會增長,投資會增長,就會拉動經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外部條件相對不好,我相信達到7%左右的增長,還是有可能的。
7%增長的必要性
另外我覺得維持7%也是很必要的。首先一個必要的部分就是就業,如果説我們不能保持一個中高速7%左右的增長,很可能就業就要變成一個問題。2014年的時候就業是相當好的,我們新增了1320萬的城鎮就業機會,比去年的就業機會還多。但如果説我們的經濟增長放慢了,低於6%的話,大家可以想想看,企業的盈利狀況會非常不好。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對未來的預期會變化,現在即使盈利狀況不好,企業對發展有信心,他還可能把就業保留著。如果他對未來的預期不好,他可能就不保留就業了,就關門了。就會出現一些所謂企業的倒閉崩盤,這個危險總是要關心的,總是有可能的。所以必須要有一個比較高的增長速度,這是必要的。
第二個,同樣的情形,就是金融穩定性的問題。如果説企業對未來的增長預期不好,經濟增長要放慢,那麼肯定企業的經營狀況就會更差。這種狀況下,壞賬會增加,壞賬持續增長就會影響到金融安全。
第三個,我們十八大的時候提出到2020年,有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國內生産總值要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城鄉居民的收入也要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國內生産總值要翻一番,平均每年增長速度就要7.2%,我們前幾年都增長得比7.2%高,那就代表著從2015年到2020年的增長速度可以比較低,6.6%就可以了。
我們還有一個目標,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要翻一番,有沒有可能説GDP增長6.6%,然後靠再分配,讓收入增長更快一點?那這樣的話也許GDP增長6.6%,城鄉居民收入也可以翻一番,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會出現一個問題,現在企業的盈利狀況已經很差了,那這種狀況之下,如果説我們的增長是6.6%,然後靠收入分配往勞動者這邊傾斜,當然我們也希望勞動者的收入增加,這個我完全支援。但導致的結果是怎麼樣?企業的盈利狀況之差,可能企業要關閉的,要出現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更大。就會跟前面兩個目標(就業和金融穩定)相抵觸。
所以這種情況下,十八大目標的完成,我覺得比較好的情況,還是保持一個差不多7.1%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因為我們現在人口增長是0.5%,如果GDP翻一番,年均6.6%就能完成目標。最後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也是來自於經濟增長帶來的。這樣的話收入增長可以翻一番,有利於就業,也有利於金融穩定性。
印度如果抓住機會 GDP增速可能實現8%-9%
再來一個,上次我談過,現在再強調一下,就是印度的競爭。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1月份的預測,印度會在2016年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中國。世界銀行最近又做了一個新的調整,因為過去印度在算自己的增長率的時候,是從投入增長多少,來推算他的經濟增長率。但其他國家是用産出的增長,因為你的勞動生産力水準、技術水準的提高,所以不能用投入來計算,用現在通用的産出增長來計算的話,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是在2014年時,印度的增長率就達到7.5%,比我們中國2014年的增幅高了。
我覺得這種趨勢也許不是一兩年,我想這種趨勢可能會是相當長期的,而且不是0.1個百分點,或者零點幾個百分點的差距,可能是一兩個百分點的差距。原因是什麼?
我們回顧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歷史,任何國家勞動密集型産業,在國際分工産業轉移的時候,那些吸收産業轉移的國家或地區,通常會保持二三十年高速的增長,日本是這樣子。大家也知道,我們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出口産業,是比較優勢。其他工資水準低的地方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可能就會實現我們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
印度有相當可能會抓住這個機遇,兩個原因,因為印度現在的每人平均GDP不到我們的四分之一,工資水準比我們低。
第二個是新上臺的印度政府,印度總理幹了12年的首席部長,他推行的就是東亞的政策,就是招商引資,出口導向,取得的成績也是跟東亞一樣的 。他當年所在的邦人口只有印度的5%,但是出口占印度的25%。他現在當總理了,當然也在推動這個經驗,積極招商引資,積極以出口為導向,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我覺得去年實際上是葉落知秋,如果他抓住這個機會,可能有十年二十年8%到9%的增長。
而我們已經進入到新常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我們有比較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從9.8%降到7.1%增長,不努力的話就降到6%了。
産業轉移中國要積極作為
各位想想看,我們在過去30多年維持了全世界最高的增長速度,而且是唯一沒有出現過經濟金融危機的大國,但大家對我們的體制機制有很多信心不足的問題。如果這麼對比的話,人家在增長,我們的問題出現了,那很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信心和發展秩序。那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想有兩種辦法。
第一個就是我們比較快速進入到了高收入國家的行列,而印度的增速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速度更慢,所以這不是我們的體制和道路問題。
那怎樣才能更快地進入高收入國家?如果説我們從2015年到2020年能夠維持7%,7.1%、7.2%的增長,加上人民幣升值,我相信到2020年每人平均GDP就可以達到12615美元,那就是高收入國家,印度就不是我們對比的對象了,我們就可以跟其他高收入國家對比了。這是第一。
第二個是要積極有為地幫助我們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到另外一個可以承接的地方,就是非洲,因為我們是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們必然要轉移。如果我們不做,這些勞動密集型産業,就死在國內了。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幫助中國企業抱團出海,轉移到可以承接的地方。因為如果我們不作為,印度很可能抓住,因為它已經在尋找這個機會了。 我們要積極作為,幫助中國企業到另外一個地方實現産業轉移,比如説到非洲,非洲有十億人口,工資水準現在跟印度一樣,每人平均GDP平均不到我們的四分之一。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