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領軍人物

紀明葵: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發佈時間: 2015-03-13 09:28:27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紀明葵    責任編輯: 張林

從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到建立“新型國際關係”, “兩會”再次傳出了中國政府建立“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係”、治國理政的新戰略佈局。

合作共贏是新型國際關係之根

本次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強調了建立“新型國際關係”。2013年3月,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和普京會晤時,強調要“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今年2月王毅外長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公開辯論會上發言時表示,中國呼籲世界各國將冷戰思維“扔進歷史垃圾堆”,在平等合作的基礎上構建國際關係。

“新型國際關係”對中國外交的順序也做了一定的調整。我國將會按照“大國外交-周邊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多邊外交”的邏輯順序發展,今後中美、中俄、中歐、中日、中印等國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加強。周邊國家外交將更加注重打造“命運共同體。貫徹“親、誠、惠、容”特色周邊外交。在此思想的指導下,2015年的中國周邊外交會在金融合作、道路聯通、政治協調等方面向“命運共同體”邁進。歡迎“搭便車”,讓周邊國家更好地與中國一同發展。

“新型國際關係”的提出與中俄合作有關,它與中美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類似,但範圍更大,帶有明的“中俄烙印”,最近中俄關係突飛猛進的發展,預示中俄的國際合作會更加密切。

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也是聯合國成立70週年。“辦好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相關活動”是中國今年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紀念這些歷史事件是打破舊的國際關係體和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的時間節點,在這樣關鍵性時間節點上,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人類和平發展創新歷史價值。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就是要以史為鑒,開闢未來,使中國成為維護和平的強大力量。我們還將以紀念聯合國成立70週年為契機,積極參與聯合國發展峰會和國際氣候變化合作,推動制定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的2015後發展議程和新的應對氣候變化安排,發揮中國的建設性作用。

建立新型國際關係是我國對當前國際秩序的基本看法。建立新型國際關係與“四個全面”展現了我國政府治國理政的戰略佈局。“新型國際關係”的特點是“合作共贏”,這是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重要創新。2015年的外交要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精髓,將繼續保持 “進取勢頭”。關鍵是“一個重點、兩條主線”。“一個重點”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兩條主線”是和平與發展。

“一帶一路”構建親誠惠容平臺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首要任務。我國本著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富鄰、睦鄰的政策,希望建設一個以經濟利益為基礎的“一帶一路”共同利益平臺,這是中國綜合安全觀以及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體體現。

“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尊重各方“舒適度”,著眼點是合作,是共贏,而非對抗或結盟。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平臺打造親、誠、惠、容的國際關係新格局。

美國雜誌發表題為“中國決定了西伯利亞的命運”的文章稱: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對中國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熱情,俄羅斯邊民視中國為“機會之地”。

印度內閣部長馬尼.尚卡爾.艾亞爾稱:中國給該國西南部地區和西藏帶來的發展“非常驚人”。去過西藏的印度遊客都對拉薩的現代化水準、西藏的公路建設以及與中國鐵路主幹線相連的高海拔鐵路讚嘆不已。印度東北部梅加拉亞邦一名議員説,中國使自身影響力越過邊界,靠的不是基礎設施或軍事力量,而是潮水般涌入的非常具有競爭力的消費品。他説,廉價的中國商品到處都有,如從中國進口的手機配件的價格只有印度同類産品的1/10。莫迪的“中印世界最長高鐵合作計劃”,是順應民心,加快印度鐵路現代化建設、加強中印與“金磚國家”關係的合作之舉。

“一帶一路”計劃,不是冷戰思維者所説的中國馬歇爾計劃,它比馬歇爾計劃要古老得多,又年輕得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古老是因為“一帶一路”傳承著2000多年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精神。説年輕,是因為“一帶一路”誕生於全球化時代,它是開放合作的産物,而不是地緣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冷戰思維去看待。

“一帶一路”計劃將帶動中國與眾多國家建立自貿區,不僅中韓、中澳、中國東盟自貿區,也連接著中國和中東、以色列、阿拉伯國家自貿區,而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正在加快。

今年上海自貿區將從28平方公里擴大到120平方公里,覆蓋了浦東主要功能區。重點為 “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金融服務和融資合作保障。

新型國際關係是命運共同體

“新型國際關係”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潮流。冷戰結束“國際關係”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人類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的要求應運而生。

中國主動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意在解惑釋疑,破除不符合時代潮流的舊思維,充分發揮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作用,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

新興國家迅速崛起,由新興經濟體演化成一種強大的政治、經濟的綜合力量,多極化日漸呈現,多極之間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急需建立一種新型的國際關係和政治秩序。而這種新的政治秩序必然要打破傳統霸權的阻滯與挑戰。

經濟全球化極大地增強了各國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經濟關係。但是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命運共同體”將是一個遠大的目標,是一個逐漸使合作成為主流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國既合作又競爭,必須順應發展規律,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同舟共濟、相互支援,轉變經濟結構,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才能實現命運共體。

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改變著人類的傳統思維方式,資訊的時效性正在突破傳統的資訊傳輸模擬,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資訊科學技術大爆炸的時代,幾乎沒有人可以壟斷資訊的控制和拓展,相反資訊技術卻把人類的生活空間縮小了,互聯互通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産、生活模式;技術傳導、資源配置模式。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科學技術已經不在被少數國家所壟斷,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人類必須打開國門接納更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産模式,在資源的分配上必須互通有無,平等交換才能和平發展、共同發展。

世界各民族文化傳承、宗教信仰、經濟發展、資源配置、政治體制不同,給建立命運共同體帶來了諸多差異,要建立命運共同體必須排除 “文明衝突”的影響,更不能企圖運用一種所謂的“優秀文明”消滅所謂的“落後文明”。世界文明發展了幾千年,各種文明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存在的必然價值,必須相互學習借鑒、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才能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任何一個民族都其長期歷史形成的價值觀,必須尊重和維護各國人民的自主選擇。人類必須順應文化多樣性的歷史潮流,世界上沒有任何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尊重文化多樣性,社會制度和權利,不同價值觀,是發展新型國際關係的基礎。構建“新型國際關係”要在“合作共贏”理念上求吻合,才能真正形成命運共同體。

建立新型國際關係和經濟新秩序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應以漸進式改革,增加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參與權和規則共同制定權來實現。經濟全球化與經濟摩擦糾紛是發展過程的必然産物,只能通過相互協商、理解,破除貿易保護主義才能實現共贏。人類對生存環境的保護已經不在是哪一個國可能單獨解決的問題,只能通過共同合作治理的方式來實現,這也同樣要求我們必須確立新型國際關係和命運共同體。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