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研究

權威解讀智庫意見:智庫發展進入“真刀實槍”的實踐階段

發佈時間: 2015-01-21 14:40:06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王輝耀    責任編輯: 張林

王輝耀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

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專門針對智庫出臺意見,標誌著十八大提出建立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後,我國真正開始著手發展智庫。中國智庫的發展已經在政府推動下,進入了“真刀實槍”的實踐階段!

《意見》在 “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新格局”中,特別提出民營智庫的作用,及未來扶持民營智庫的道路方向。《意見》指出:“社會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成部分。進一步規範諮詢服務市場,完善社會智庫産品供給機制。探索社會智庫參與決策諮詢服務的有效途徑,營造有利於社會智庫發展的良好環境。” 可以預見,民營智庫也將成為未來中國新型智庫大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總體而言,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有哪些功能,應該如何定位? 新時期的智庫發展應該解決哪些問題?CCG結合本次《意見》、國外智庫功能定位和中國發展環境特點,對中國新型智庫功能和定位進行了探討:

一、國際智庫的功能定位

國際智庫的功能定位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為政府提供戰略思維服務

在發達國家,智庫發揮著提供新思想、參與重大政治決策、引導輿論教育公眾、為政府儲存和輸送人才、開展民間外交等功能,其影響之大,堪稱所在國權力機構中繼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一方面,智庫承接政府課題、為政策制度提供諮詢;另一方面,智庫保持獨立性,進行自由研究,為政府提供服務。美國智庫都在為政府提供一種參考性的專業意見。

(二)啟迪民智,引導大眾輿論

一方面,美國智庫要宣傳自己的主張、擴大自己的影響、吸引各界的贊助,需要借助媒體進行傳播、包裝和推動;另一方面,美國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和時事評論時,也需要借助智庫專家的分析和解讀來吸引觀眾與讀者,提高社會關注度和市場份額。利用媒體和網際網路宣傳研究成果是當代智庫的重要特徵。微網志等新媒體出現後,智庫的宣傳手段也推陳更新。像歐洲政策研究中心,各項研究報告、出版物的研究成果,均會同步更新到部落格和微網志中,每個研究員也擁有獨立的工作部落格,代表機構發表意見和看法。

(三)人才的蓄水池與引力場

智庫具有人才儲蓄和為社會其他部門培養輸送人才的功能。美國建立第一家現代獨立智庫的原因,除了上述軍事戰略的需要,還有就是通過智庫留住外國人才:二戰期間國防軍隊當中有許多財智雙全的工程師。五角大樓知道,戰爭一旦結束,這些工程師很難留在華盛頓。因此,五角大樓希望建立一個舒適的環境,讓這些人才繼續留在美國,發揮智力效應。西方智庫可以實現智庫人才和黨政行政單位人才的互相流動。西方智庫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為政府和企業輸送人才,所謂“旋轉門”機制。美國每次換屆選舉後內閣官員的變動達4000多人。這些官員不是由議會黨團産生,也極少來自公務員,而是來自精英薈萃的思想庫。在華盛頓,一些非常資深的民主黨員曾在布魯金斯研究中心進行培訓。這個系統不僅在西方存在,在南韓也是如此。南韓有一些發展研究機構或教育機構,將一些學生送到美國讀博士,等這些學生學成歸國後,他們以三倍的薪水將他們吸收進智庫,幾年之後這些人才就會有所成就。這是吸引人才回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為政府注入活力,也不會讓一些非常陳舊的觀念在政府當中永遠存在。

二、CCG思考:中國新型智庫功能定位

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中國社會在物質層面的進步舉世矚目,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國際貿易國。然而,這些成就僅僅屬於過去三十五年,屬於硬體方面的發展。中國社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還應該包括軟實力的發展,即思想觀念、文化教育、治國理政方面的突破,而其中政府決策,政策的科學化、合理化改革更是關鍵因素。如果中國能有大量真正獨立的、高品質的智庫産生,那麼,中國政府的對內對外決策就能集聚各方面賢能達人的合理論證和聲音,從而提升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民主化。

雖然中國有著與西方有不同的國情,中國有著西方所無法比擬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效率,與此同時,如果決策不夠科學化,“集中力量”所帶來的損失也是巨大的。中國需要能夠提出一定的“儲備性政策”並且具備專業能力的政策研究機構,即智庫。

另外,中國“兼職”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同於西方全職的議員,社會與公民該委託誰來進行相關的政策研究便顯得特別重要。筆者認為,這意味著中國特別需要發展一批保持一定獨立性、民間性與利益中立性的第三方智庫,併為中國的發展帶來實質性的推動。

由於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程度和公共管理體制的不同,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智庫發展環境具有相當大的差別。中國要發展智庫,一方面要借鑒西方國家的成熟發展經驗,而另一方面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模式,需要定義新的智庫功能和定位。

CCG對中國新型智庫功能定位的思考主要有以下4點。

1.建立百花齊放的智庫格局體系

中國智庫的建設是一個中國智庫的格局問題。中國智庫的95%是官方智庫,在決策當中起主要作用的也是官方智庫。所以,現在中國智庫的格局是不均衡的。就像是計劃經濟時代沒有任何私營企業一樣,智庫之間缺乏競爭就會存在問題。

從智庫長期發展或者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民間的智庫應該是大力發展,給出一些政策的支援和一些可發展的環境支援,這取決於思想産品是不是一個競爭市場。如果思想市場形成,中國智庫格局體系應該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全局發展態勢。

2.研究定位應著眼于戰略性與長期性

西方智庫在定位與功能上,一個明顯不同於企業的特徵就是其研究的戰略性和長期性。同美國智庫一樣,中國智庫的作用應該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這是智庫的基本定位。研究具備戰略性,就意味著研究成效具有長期性,無法用短期的評估機制評估成果和作用。因此,定位戰略性的同時,智庫的內部或外部,應建立起相應的長期評估機制。同時,人才的儲備方面應著眼于戰略性人才的儲備。

3.加強中國智庫的社會輿論引導功能

啟迪民智是智庫的重要功能。中國智庫在引導社會公眾的輿論導向方面做得還不夠,跟西方非常重視媒體網路的傳播相比,我國相對較弱。目前,大多數智庫的宣傳渠道僅限于機構網站和活動,如成果發佈時的媒體宣傳或研討會、論壇,這些宣傳僅僅是對研究成果的側面宣傳,引起公眾矚目的效果十分有限。許多民間智庫機構,甚至沒有足夠的辦公場所,在居民住宅中辦公,更沒有人力、財力建立網站和使用新媒體。官方智庫不缺乏經費支援,但由於其功能設定的單一,即只需要完成政府課題任務,提供決策建議,往往缺乏引導社會輿論的動力。

4.將人才儲備和“旋轉門”納入智庫功能之中

西方智庫可能會通過各種方式間接影響決策,但是對中國智庫來説,其服務的政黨相對穩定和固定,從而有更好的直達通道。尤其是官方智庫,與政府的距離更近。因此,中國的智庫更應該倡導人才的旋轉,人才的旋轉也更便捷,智庫之間體制方面沒有多少跨度,可以實現智庫人才和黨政行政單位人才的互相交流和流動。

三.CCG建議:鼓勵民間智庫、走國際化道路

中國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將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局面和未來發展道路上的嚴峻挑戰。中國智庫要真正成為一個制定政策的推動力量,不僅僅要“政府以及政策重視”和智庫本身能“集結智慧之士”,還必須形成有利於智庫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文化。應該鼓勵更多的智庫保持獨立性、民間性和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本土智庫不能把視野局限于國內,要打造真正的中國國際化智庫,要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要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為儘快推動中國新型智庫的發展,需要首先解決好以下問題:

1.儘快發展思想産品市場,開放研究共用平臺

充當思想産品市場中的活動主體也是中國智庫發展的定位之一。現在我國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層面,因為地方以各省市的研究中心為主導,但其相對封閉,各自為政。現在在國家層面上,官方智庫層面沒有形成一個橫向和縱向比較緊密的聯繫網路,更不要提在社會的民間智庫和官方智庫之間的網路和共用平體,這種智庫的共用、交流和共通應該加強。

2.完善智庫內部的管理和機制

第一,部分官方智庫保留事業編制,很多脫離體制內的智庫,如社科院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關鍵的管理層人員依然保留行政級別,研究人員薪酬體制也倣照事業單位進行,薪酬待遇較低,對人才吸引力不強。要增強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就需要改革內部薪酬機制。第二,在科研的機制方面,要打破一些以部和單位為單元的研究機制,轉向以項目和專家的引導方式,把人才集聚起來;打破學科界限,跨所甚至跨單位、跨國界,跟國外機構合作。第三,在人才管理方面,突破人才流進流出的方式,適當引進國外的人才,還可以建立一個國外專家庫,實現智慧的共用。

3.鼓勵不同性質的智庫發展,扶持民間智庫

中國智庫有必要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當然,現在中國的智庫其實已經呈現出組織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除了事業單位型智庫、高校型智庫和民間智庫等主要類型外,中國還存在混合所有制智庫,即有些民間智庫有官方背景,也有一些是在事業單位轉製成企業過程中發生了很多變化。

這些組織多元化的智庫,其實是政府決策者以及智庫領導人為了適應中國社會的深刻轉型而進行的有益探索。雖然從單個組織的研究能力來講,中國智庫還無法和美國的布魯金斯、蘭德公司等大型智庫相媲美,但是組織背景的多元化提供了不同智庫發揮其自身影響力和自身優勢的舞臺。在這樣的一個政策思想的舞臺上,不同的智庫不僅可以是政策觀點的競爭者,還可以是取長補短的合作者。因此他們共同承擔著向政府提供專家智力支援的任務。

中國需要民間智庫,然而,目前的社會環境並不樂觀。例如,民間智庫本是非盈利組織,但中國現階段的政策要求,卻必須讓其以盈利為目的企業形式註冊,或找一個政府機構挂靠。

4.建立智庫經費支援的渠道,鼓勵企業捐贈智庫事業

官方智庫存在財政的支援和監管,如何用好經費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很多智庫按照行政單位的管理體制進行管理,經費的管理和使用並不符合研究工作的規律和特點,用起來非常麻煩。例如,進行國際交流,許多人因為經費的限制出不去。再例如,有的研究員兩年才出一次國,限制了很多國外交流。相對來説,民間智庫的經費使用比較靈活,但經費來源比較困難。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建立一個更好的適合智庫發展特點的經費支援的渠道。

另外,我國的社會文化也存在一定問題。企業和個人為社會做慈善,不一定是捐希望學校、捐體育設施,也可以捐助民間智庫,完善中國社會公共政策研究事業也一樣是做公益事業。在國外,一些著名企業家、政要捐助成立了許多智庫,例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胡佛研究所、卡特中心等,但在中國,目前還看不到類似的捐贈。政府應該宣傳智庫事業的重要性,引導企業家捐贈和幫助智庫事業發展。

5.智庫發展應走向國際,且同時與本土化相結合

國際化是全球頂尖智庫的共同特徵。在經濟研究領域,比較著名的一流智庫有布魯金斯學會、布魯蓋爾研究所、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亞當·斯密研究所、查塔姆社、卡托研究所、米爾肯研究所等。在當今世界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領域,如全球環境變化、能源發展以及醫療衛生等,智庫也積極發揮了其專業與綜合的能力。全球智庫在國際化的同時,也很注重本土化。2006年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提出全球性智庫這樣一個概念,在全球不同的地區開始設立分中心。基金會的全球性網路,並不僅僅是華盛頓地區與各分中心之間的網路,各個中心之間也在建立聯繫。由於分中心承擔研究當地問題的任務,基金會將分中心“本土化”,工作人員、學者均在當地聘用,這些員工擁有熟練的當地語言的應用能力。很多都是當地的學者和專家,他們都是具有實際經驗的實踐者,有一些是來自政府,有一些是來自商業圈,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首先有實際經驗,因此他們了解實際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因此才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策。故此,中國的智庫發展應走向國際化,並在走向國際化的同時注重與本土化相結合。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