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智庫建設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高度重視、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等。這既為中國智庫的發展提出了挑戰,也為各類智庫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這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推動政府智庫的改革發展和管理創新,對於完善政府治理體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政府智庫管理運作的戰略要點
政府智庫管理運作和建設要點可概括為:注重開放性、獨立性、參與性、合作性四方面發展要素,強化平臺化、資訊化、協同化三大管理職能,通過打造多功能平臺、推行動態科研管理模式,建立“小機構”、“大網路”管理系統,保證政府智庫研究經費的多元化輸入,研究成果的多層次輸出,進而促進對政府決策和社會影響力的顯著提升。
建立“小機構”、“大網路”管理運作模式和機制。所謂“小機構”,就是智庫研究機構和人員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強調少而精,除堅持自身研究外,還要做好研究的規劃、研究組織工作,發展成為集聚各種政策研究力量的平臺。所謂“大網路”,就是與政府部門、企業、高校、各類科研單位和智庫機構開展廣泛的聯繫交流,構建專業門類齊全、研究優勢互補、結構合理而緊密的專家網路。
要提升政府智庫自身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還需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一是科研與市場的關係。正確處理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市場之間的關係,關鍵是尊重行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發展趨向,鼓勵和支援機構內部建立公平、開放、競爭的管理運作機制,積極尋求政府之外的委託服務項目,通過課題研究、組織會議、組織論壇等獲得一定的經營性收入。
二是研究獨立性與行政隸屬性之間的關係。在政策研究與應用研究中尋找有力的結合,堅持官方影響力與思考獨立性的統一,站在相對中立的角度,開展全面客觀、以尊重事實和規律為基礎的政策分析研究。同時,作為智庫所屬行政部門的基本職責應定位在為研究提供人、才、物支撐,暢通研究渠道和提供基礎服務。
三是內源性發展與外源性支撐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要增強政府智庫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創新管理機制,提高研究人員的綜合素質,激發創新活力,提升智庫的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要“借力”發展。通過研究成果的推銷、轉化和應用工作來與專家、政府官員和民眾互動,使社會更為了解智庫的目標追求和存在價值,通過引導輿論和社會思潮達到最終影響政府決策的目的。
二、政府智庫建設的戰略定位
政府智庫承擔著複雜而系統的政策研究、解讀、評估任務,而其機構設置本身又不允許其吸納盡所有各領域的研究專家。面對政策研究分析需求與供給矛盾,必須重視平臺建設,由單一研究諮詢功能向多功能平臺轉變。
——公共決策的重要諮詢平臺。堅持“謀”、“斷”分離,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進程,在法律上、制度上將智庫諮詢納入政府公共決策體系,使之成為公共決策過程的必要程式,建立起公開、透明、開放的公共決策體制。使政府從“政策生産者”向“政策消費者”轉變,使“資訊”、“方案”、“建議”、“報告”逐漸成為政府採購的新內容。
——重大決策課題研究組織平臺。政府智庫是政策研究、解讀、評估的平臺。在組織形式上,需要既做好自身研究,還要組織好社會力量研究,要加強對政策研究課題的選題、組織、協調與管理工作。通過強化研究組織協調職能,搭建起與政府溝通聯繫的橋梁。
——政策研究資訊服務平臺。加強政策研究資訊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開展政策研究資料、數據的收集整合和研究成果的整合共用工作,建立強大的資訊庫、數據庫、資料庫,形成具有地域層級規模的資訊網路服務中心,有力支撐智庫的研究體系。
——人才培養和交流的平臺。培養、集聚和吸引一批在政策研究領域具有紮實的研究功底、較強的時事政策觀察力、判斷力、影響力和獨到的思想見解的領軍人才,促使政府智庫成為向各部門輸出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後備人才的培養基地,使優秀的研究人員有機會成為高層次決策參與者或決策制定者。促使政府智庫成為公務人員的培訓基地,使他們掌握更為科學合理的決策思想和方法。
——研究成果推廣和應用平臺。通過“網刊結合”的展示平臺,發揮決策諮詢網站和各種刊物的窗口作用,使之成為展示智庫研究成果、推介智庫專家的重要平臺。通過高層論壇、學術會議、專題訪談、電視網路等多種形式,對智庫研究成果和政策思想進行宣傳,對政府決策和社會輿論形成較強的影響力。
三、創新政府智庫管理方式的主要著力點
1、建立公開透明的供給機制
制度供給。通過以程式為中心的制度建構,推進科學、民主、依法決策進程。建立智庫成果採購制度,按“質”付酬,為智庫參與決策應用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將智庫專家諮詢納入公共決策法定程式,建立重大決策、重大項目、重大事項社會風險評估機制。
資金供給。建立政府智庫發展經費支援機制。考慮設立政府財政智庫預算科目,體現政府購買智庫服務的要求。利用財政資金增加對政府智庫基礎設施的投入。各級政府可設立政策研究基金,通過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支援智庫開展適度超前的研究。
項目供給。改變過去簡單的“給錢”、“給任務”方式,建立健全“研究項目”立項主體管理機制。完善公共政策諮詢項目投招標和申報程式,完善各級各類課題管理,把好立項、檢查、驗收的各個關口。加強調研基地建設,讓智庫的研究更貼近實際、貼近國計民生。
2、建立動態競爭的科研管理機制
一是建立科研全過程動態管理機制。通過外部環境預測、內部數據分析,加強智庫對資源的快速配置和反應能力,跨組織、跨部門、跨地域的組織研究綜合協調能力。二是建立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力的科研組織機制。建立研究課題負責人機制,加強研究選題和立項的管理,重視前期調查和政策需求分析,發揮多領域專家諮詢委員會在課題立項中的作用。三是形成競爭導向的科研評估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和趨勢導向相結合的原則,規劃全年度重點研究課題。建立體現研究績效的課題評審機制,建立研究成果分類送審和品質把關機制,提高課題評審和業績考核的透明度。四是建立靈活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從薪酬制度改革入手,著力制定有競爭性的薪酬辦法,推行體現研究成果品質的科研獎勵收入。建立智庫諮詢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改變專家諮詢無責任風險的現象,以此避免專家諮詢的隨意性。
3、建立多層次的成果轉化與傳播機制
建立智庫與決策部門交流合作與溝通聯絡機制。積極拓寬成果轉化渠道和載體,充分發揮電子媒介、網路媒介、電視媒介等現代媒介和載體的作用,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多載體的成果報送、推介與發佈機制。政府智庫的發展不僅限于對政府的直接出謀劃策,重要的還在於向社會和政府貢獻思想、引導輿論、溝通民眾。因此,要通過研究成果的推銷、轉化和應用來與專家、民眾互動。通過研究成果的推廣傳播,使社會更為了解智庫的目標追求和存在價值,通過引導輿論和社會思潮達到最終影響政府決策的目的。
4、建立高效協同的資訊資源共用機制
良好的資訊資源共用機制是進行有效戰略性預測和研判的基礎,也是構建協同型研究網路的關鍵。按照集中式與分佈式相結合的建設方針,對於基礎性數據庫,實行集中建設、各機構共用。對於專業性、業務性、創新性研究成果、數據資源,實行分佈建設,各部門按需要有條件共用。按照分類管理原則,對需求主體進行類別劃分,通過智庫內網門戶網站、外網門戶網站、會員瀏覽服務網站等,向各類主體提供研究資訊及成果資源網路服務。
5、建立穩定常態的人才培育機制
一是推動政府智庫研究人員結構的多元化。充分吸收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型官員、高管等熟悉政府決策與運作、了解省情和發展形勢的學術與管理精英充實智庫研究隊伍。二是推動幹部教育與智庫雙邊培訓和研究合作,積極搭建智庫專家和領導幹部對話平臺,加強並保持雙方的良性互動。三是不斷加大研究團隊多學科交叉和整合力度,拓寬專家團隊的研究視野。四是創立條件為資深研究人員搭建培養研究生的平臺。如採取與高校聯合建立研究中心的模式,探索多種形式的合作機制來培養政策研究分析人才。
6.建立開放合作的政府智庫與多部門聯動機制
建立政府智庫與行政部門雙向流動機制。建立靈活、暢通的聘任、派遣、挂職、培訓機制,為政府智庫研究人員創造更多機會到黨政機關部門或基層,特別是制定或執行國家和地區發展規劃政策的要害部門交流工作。同時,政府部門也可派遣官員以短期挂職或兼職形式到智庫機構參與有關社會經濟問題的課題研究,或定期、不定期就重大方針、政策貫徹實施情況與智庫開展交流座談。建立開放的政府智庫研究合作與交流互動機制。圍繞政策研究需求,開展論壇、培訓、研討會等各種交流活動,加強與國內外智庫、科研機構、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研究,構建協同化的智庫研究網路。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