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
在上半年宏觀調控取得比較好成效的基礎上,下半年宏觀調控應該繼續體現它已經形成的一些亮點和特色,但是隨著各項改革任務的展開,全局協調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也可能上升。任何一項改革到具體往下貫徹的過程中,往往稱得上是“千難萬難”。不過,首先要肯定的是,能夠把改革明確推出來,後面大家應該更多地形成正能量合力來化解這種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我認為,應該提醒有關部門特別重視把“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有效結合取得的中國特色的初步經驗,更加注重供給端發力的成功經驗,進一步跟蹤國民經濟運作的動態,並且前瞻性地考慮政策儲備和項目儲備,在全面改革深化推進過程中使宏觀調控更好地體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趨向和“促改革、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功能及效益。
習近平總書記已明確表示 “新常態”,我作為研究者領會其內涵,基本判斷是我國面臨經濟運作狀態的一個階段性改變,即原來的狀態需要轉變到一種新的相對穩定的常態。我認為,首先它對應的是學術界和相關方面已經共同討論了一段時間的中國潛在增長率明顯要下一個臺階的問題。前面30多年總結下來,年均GDP這一指標代表的經濟運作態勢,是接近兩位數(9.8%左右)的水準,而現在一般認為不可能再維持,可能要降到另外一個區間。關於這個區間的具體量值,這幾年宏觀調控當局設定的年度7.5%和“7.5%左右”,應該就大致對應著管理部門的一個判斷值,從現在看,應該也是今年有望實現的一個狀態。有一些學者認為,如果處理得好,即如果中國把自己一些需要做的事情基本做到位的話,還有望實現20年8%左右的增長表現;另外一些學者則強烈表示不認同,認為現在7.5%的狀態還要繼續往下走,繼續跌到7%以下,甚至有人説再過幾年我們可能只能在5%—6%這個區間狀態等。這還沒有形成一個基本共識。
我認為,我們現在可以把“新常態”概念下的當下表現看做是要完成一個以增長速度指標為代表的運作態勢的探底過程,在這個探底過程中面臨的現實狀態已經有“三期疊加”等説法。我個人感覺,矛盾凸顯期、經濟運作的換擋期和前段擴張效應的消化期都是不可否定的。在這幾期疊加上,我更關心的是我們需要加上一個 “改革攻堅克難的推進期”。這是我們主觀上特別值得抓住的事情,因為要把這個探底過程處理得盡可能符合意願,即把過去的狀態銜接到相對穩定的新常態上,我們能夠選擇的最關鍵變數就是制度供給變數。當然,這要伴隨著中國打造經濟“升級版”的種種努力: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再落到穩增長、惠民生、調結構、促改革。
其中,“促改革”是非常值得我們看重的、可選擇的、要把文章做足的變數。如果把“促改革”處理好,新常態演變過程的宏觀調控能夠和 “改革進行時”形成良性互動,那麼,我們現在7.5%左右增長速度區間的表現雖然可能還有一個完成探底的過程,但它應該能夠相對順利地“趨穩”,趨穩以後再結合著把各種上行因素調動出來對衝下行因素,通過這些努力應該能夠完成一個“蓄勢”——“趨穩”、“蓄勢”之後,我們追求的是長期的次高增長速度。
這個次高增長速度,我個人認為,粗略地説,雖然現在並沒有一個研究主體可以拿出全套的模型處理實證數據並往前預測,來得到一個很精確的、取得共識的判斷,但是我們應該有望在7%以上的區間運作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國現階段在城鎮化和老齡化等大的演進特徵面前,潛力、活力的釋放空間仍然是清晰可見的。比如中國的基礎設施,在前面已有若干輪的建設、升級換代改造之後,現在還面臨著迫在眉睫的、進一步升級換代的要求。我們可以稍微觀察一下高鐵這幾個月的表現,不光是過去所説的京滬線上“一票難求”,其他主要線路也是大同小異。這個“局部短缺”所對應的,就是我們可能進一步激發的産能利用潛力、增長空間和需求釋放以後由供給回應形成的支撐經濟相對高速增長的條件——但必須以改革來放鬆供給約束,釋放供給潛力。這方面,我們的研究群體應該特別關注和加以深入探討,抓住這個以制度供給激活潛力而最值得爭取的前景,通過“趨穩”、“蓄勢”進入長期次高增長速度狀態,也就是説,把“新常態”和我們應該調動的“新動力”,還有我們在認識上特別強調的“新供給”,有機地結合好。
從這個視角出發,我想簡單談一下對今年上半年經濟運作的一些分析。一般觀察下來,輿論、媒體更願意批評“哪些地方做得不夠”以及“還有哪些問題”,但客觀地總結今年上半年的宏觀調控,首先還是應該從正面肯定若干亮點。
第一,2014年作為中國全面改革的元年,宏觀經濟調控的狀態顯然有為全面改革的展開提供配套條件的特殊意義。年初,我們的經濟運作一度表現出比較明顯的下行壓力,調控當局的舉措也備受關注。上半年過去之後,我們已經看到GDP一季度是7.4%,二季度又在明顯企穩的同時略有回升,達到7.5%。這使上半年的經濟增速保持在7.4%以上,再結合PMI等先行指標的動態,還有一系列經濟指標的綜合分析,預計下半年我們的宏觀經濟運作會重演前兩年“前低後高”這樣一種軌跡,使全年經濟增速達到7.5%以上,這應該是大概率事件。雖然要求是“7.5%左右”,但據我觀察,現在管理部門感覺最理想的情況是不低於7.5%,而如果不出大的意外,下半年有望在上半年7.4%的基礎上再往上添加一些增長的亮色。如果全年經濟增速7.5%左右這樣一個引導性預期值能得以實現、再次如願,其正面效應就是能夠穩定市場預期,也能夠回應現在我們矛盾凸顯過程中動不動就會有一輪“中國經濟崩潰”的過度悲觀論調,是對這種悲觀論調的一種消解。
客觀而言,上半年我國宏觀調控第一個值得肯定的亮點,是一以貫之地體現了“讓市場充分起作用”,加快增長方式轉變、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調控理念。哪怕是年初經濟下行壓力比較明顯、市場比較悲觀,甚至有新一輪“中國經濟崩潰”論調抬頭的情況,管理部門表示只要中國經濟運作仍處在可接受的區間之內,政府絕不啟動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這再一次清晰地表明使市場充分起作用的空間是我們特別看重的,讓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排擠落後與過剩産能,已成為促使産業、企業、産品在升級換代軌道上持續運作的有效壓力、動力機制。這一點也表明,我國調控當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匹配的調控哲理,在複雜局面和壓力時段中表現出了穩固的邏輯和堅強的定力。我認為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第二,維持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不變的同時,我國宏觀調控貫徹了“相機抉擇”的原則,實施所謂的“微刺激”,有效推進了“穩增長”,並且提振了市場信心。宏觀運作狀態的區間掌握和相機抉擇原則並不矛盾。我們可以這麼解讀:調控當局認為無需對財政、貨幣兩大宏觀政策“積極”和“穩健”搭配的基本框架來做大調整,但同時又審時度勢,靈活運用了經濟調控中相機抉擇的原則,表現在政府投資安排、財政支出重點和支出進度、貨幣政策力度和定向寬鬆以及房地産市場分化演變中因地制宜地淡出限購等方面,做出了必要的“穩增長”舉措。輿論界稱為“微刺激”、“弱刺激”,但無論怎麼説,動作雖然“微”或者比較“弱”,就總體而言,體現了有理、有力、有節,效果已有比較好的顯現,市場氛圍有所改善,也體現了現階段我們對宏觀調控“藝術”水準的把握在實際生活中有所提升的亮色。
第三,我們鮮明運用的“供給管理”方式和手段,就是注重區別對待、突出重點、強調結構優化(當然也要兼顧一般)。在所謂“微刺激”的投資事項上,我們看到通過適當對高鐵、棚戶區改造、保障房建設、農村水利設施等項目做出重點支援,既能對經濟運作産生適當的景氣提升作用,又能在改善民生、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形成綜合效應。在財政“結構性減稅”的事項上特別強調和實施了對中小微企業的減稅支援,這既有利於鼓勵“草根”創業和民間資本釋放潛力、活力,又有助於增加就業、改善民生,雪中送炭。在貨幣政策幾輪適當掌握的 “定向降準”中,還是有一些中國特色的、把“存款準備金”這樣一個總量調節型的政策工具加以結構化的運用,強調支援“三農”、小微企業等弱勢領域,也包括保障房建設等與結構和民生有直接聯繫的事項,這些都使中國宏觀調控中有效供給機制和“需求管理”相結合得到了比較好的發揮。
第四,我們在宏觀調控中可以看到與深化改革有機結合的有力措施在力求將短期和中長期的目標銜接好。在調控中,政府的態度是堅定地實施減少行政審批、簡化企業工商註冊程式、壓縮政府“三公”經費等行政成本、拓展“營改增”的行業覆蓋面、推進反腐廉政建設、進行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等一系列改革舉措,並且還包括即將在下半年正式展開的財稅配套改革——這是全面改革的重頭戲,還有多年來大家都意識到勢在必行、但遲遲沒有動作、而今年終於破冰的公車制度改革等。
上半年調控實際上已對下半年很多、很明顯的攻堅克難的改革事項做了比較好的鋪墊,體現了宏觀調控中把短期狀態的掌握和中長期配套改革過程銜接起來的一種全局協調和長遠追求。我們感覺在今後幾年,這種“進行時”的改革將是決定我們在前面三十幾年發展基礎上能不能如願地連通到“中國夢”的決定命運、創造歷史的時段。雖然2016年財稅改革的基本、核心、重點事項已見眉目,但要和所有改革配套進行。六年多的時間段內,我們攻堅克難的任務顯然是非常艱巨的,但是它確實在推進過程中不斷進步,這與我們現在所強調的“現代國家治理”這條路越走越寬是一定能形成互動的。
在上半年宏觀調控取得比較好成效的基礎上,下半年宏觀調控應該繼續體現它已經形成的一些亮點和特色,但是隨著各項改革任務的展開,全局協調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也可能上升。任何一項改革到具體往下貫徹的過程中,往往稱得上是“千難萬難”。比如公車改革,現在到實際工作崗位問一問,大家還有很多困惑,對於一兩年內能不能按照中央部署在地方全面落實,現在內部討論也有一些並不明確的解決方案上的問題。不過,首先要肯定的是,能夠把改革明確推出來,後面大家應該更多地形成正能量合力來化解這種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如果提出建議的話,我認為,應該提醒有關部門特別重視把“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有效結合取得的中國特色的初步經驗,更加注重供給端發力的成功經驗,進一步跟蹤國民經濟運作的動態,並且前瞻性地考慮政策儲備和項目儲備,在全面改革深化推進過程中使宏觀調控更好地體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趨向和“促改革、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功能及效益。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