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領軍人物

曾培炎:亞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勢在必行

發佈時間: 2014-10-28 09:57:52    來源: 《博鰲觀察》    作者: 曾培炎    責任編輯: 張林

曾培炎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前國務院副總理

推動“亞洲基礎設施合作倡議”,首先需要開展亞洲各經濟體之間的基礎設施規劃的交流與合作、把各自基礎設施開發規劃和推動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其次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多邊金融機構或基金,作為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平臺,解決融資缺口問題。

當前,世界經濟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增長勢頭不斷加強。但應當看到的是,經濟運作中出現的積極變化,是各國政府近年來採取的一系列反危機刺激措施所取得的階段性效果,而造成這場危機的機構性問題還遠未解決。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給世界經濟復蘇蒙上了一層不穩定和不確定的陰影。

亞洲新興經濟體已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據統計,亞洲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一半左右。儘管如此,亞洲各國也同樣面臨著保增長與調結構的兩難困境:一方面,亞洲必須加快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否則經濟復蘇經濟增長將無法持續;另一方面,如果沒有穩健的經濟增長作基礎,結構改革將舉步維艱。面對這樣的困境,越來越多的亞洲發展中經濟體開始敏銳地尋找保增長和調結構這兩大難題的交匯點。

這個交匯點究竟是什麼?答案是擴大投資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以泰國為例,泰國政府計劃以港口、軌道系統和公路網建設來加強基礎設施,改變目前物流基礎設施的短板。印尼政府也計劃在2013年把公共開支比例提高到GDP支出的15%。菲律賓政府計劃在2013年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提高到19%。2012年8月在柬埔寨舉行的第44屆東盟經濟部長系列會上,東盟國家還呼籲中國在2013年加大對亞洲經濟互聯互通方面的貢獻,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東盟和中國的互聯互通建設。印尼總統蘇西洛在發言中表示,印尼已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優先事務。

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市場需求放緩,而且將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亞洲經濟增長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指望外部經濟的推動,必須主要依靠內生動力實現自身增長。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擴大內需,形成一些新經濟增長點,同時也會對過去快速發展造成的短板進行修補。基礎設施的改善,還會推動結構的調整,帶動部分新興産業的快速發展。在這個前提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平穩增長和就業人群保障,都將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這是亞洲經濟的必然選擇。

一項經濟學研究顯示,基礎設施投資會産生“乘數效應”,即每投1美元基礎設施投資,就能拉動3-4美元其他産業投資的需求。同樣,如果亞洲在基礎設施領域投資10億美元的話,亞洲地區就能夠創造出1.8萬個就業機會。過去幾十年,亞洲經濟主要依靠出口拉動型經濟快速增長,外向型經濟令亞洲地區比較薄弱的基礎設施承擔了超負荷的任務,存在很多潛在的危險。當經濟得到快速增長,多元的經濟社會架構形成時,這些基礎設施已經不堪重負。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10年至2020年這10年間,亞洲地區需要投入8萬億美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才能支撐目前經濟增長的水準。由此可見,亞洲地區基礎設施融資的需求相當巨大。不少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財政狀況相對良好、外匯儲備較充裕、居民儲蓄較高,具備開發投資基礎設施的實力。也有一些亞洲發展中國家表示,勢單力薄、力不從心,在基礎設施上擴大投資的條件還欠缺,希望借助地區周邊的力量。

現實是,巨大的市場需求已經出現,亞洲從各種要素條件上也具備了開發潛力,關鍵就看怎麼著手合作開展工作。

中國發展的經驗表明,基礎設施必須先行,而且先行的基礎設施只有聯網成片,效益功能才能實現最大化。中國各省份內部的路網電網的建設並實現互通互聯,大大惠及中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亞洲地區也一樣,儘管有些經濟體內部投資環境有所改善,但亞洲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互通互聯卻不盡如人意,這需要基礎設施的跟進,從而進一步釋放亞洲經濟的內部潛能,這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尤其重要。這並不是全新的嘗試,其他國家和地區已經有很多成功的經驗。

從中國和亞洲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要利用政府的主導力量,把整個社會,包括各國財力雄厚的企業和個體調動起來,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所有的投資行為需按照市場化原則加以運作,同時也要兼顧基礎設施本身的公益性職能。這種操作路徑現實可行,是亞洲各個經濟體發展基礎設施的一個方向。為此,我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慎重地提出“亞洲基礎設施合作倡議”。推動這一倡議,需要從以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開展亞洲各經濟體之間基礎設施規劃的交流與合作,把各自基礎設施開發規劃和推動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我們應該主動把各自進行的基礎設施開發建設作為總體規劃來考慮,各經濟體之間有必要就跨國、跨區域、跨流域的基礎設施的網路化進行一些共同願景的探討與交流,可按各專業領域逐項形成共識或規劃,並據此制定各經濟體相應的中長期規劃與安排,促進亞洲區域經濟、文化、人員,在更開放更順暢的基礎設施網路自由流動。較易形成共識的領域包括電力、鐵路、公路、通信、部分水利工程等。

第二,建立一個專門的多邊金融機構或基金,作為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平臺,解決融資缺口問題。亞洲開發銀行長期來為本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援,但是亞行並不是專門服務於基礎設施投融資的金融機構,它有更廣泛的發展目標和任務,特別是在消除地區貧困方面,亞行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後一段時期,是亞洲地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增長的最佳時期和最佳選擇。需要成立一個專門服務於本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融資需求的多邊金融機構。

多邊金融機構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平臺。亞洲區域內各國政府參與開發的同時,也對區域內外私人資本敞開大門。作為一個專項的投融資平臺,需要以商業化運作為主,但在追求盈利性同時也應該確保所投項目的公益性。同時,機構由獨立的專業人士管理,專注于亞洲區域內最具全局性的、涉及重大民生利益的基礎設施項目,通過金融手段和投融資業務,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效而可靠的中長期金融支援,促進亞洲各國交通、能源、電信、市政建設、生態環保、農田水利等項目建設。

博鰲亞洲論壇去年在印度舉辦的亞洲金融合作會議上,與會各方已就通過多邊和雙邊金融合作加強基礎設施開發的問題形成了一些共識,也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觀點和建議。希望“亞洲基礎設施合作倡議”得到更多方面的認同,儘快轉化為各國精誠合作的實際行動,把這項十分複雜而又勢在必行的工作推動下去,落實下去,為亞洲經濟發展更美好的明天作出貢獻。

評 論

《博鰲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