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製造業利用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品質

發佈時間:2023-04-20 13:41:5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曉紅  |  責任編輯:申罡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廣東考察時要求廣東“要始終堅持以製造業立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同時強調“希望外國投資者抓住機遇,到中國來,到廣東來,到粵港澳大灣區來,深耕中國市場,創造企業發展新輝煌”。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跨國公司作為優質投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的重要來源,是我國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建設開放型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環節。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當前,我們應發揮外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品質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強化其在全球供應鏈、雙迴圈內引外聯和技術創新中的獨特優勢,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推動製造業利用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品質。

1.外資是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有力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製造業利用外資結構持續優化、品質效益顯著提升,在穩定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體系、促進先進製造業成長和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外資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力量。目前,外資企業佔我國進出口總額比重40%以上。一些跨國公司作為“鏈主”企業,既是國內産業鏈的構建者,又是全球産業鏈的主導者;既是滿足國內市場高品質供給、穩定産業鏈供應鏈的主體,又是聯通國際市場、暢通雙迴圈的橋梁紐帶。跨國公司憑藉技術領先優勢在我國構建産業鏈生態,有助於提升國內企業配套率和供應鏈本土化水準;同時通過其遍佈全球的生産、研發、銷售、服務網路帶動國內企業和産品、技術、服務嵌入全球價值鏈,助力我國構建開放型現代化産業體系,形成面向全球的産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佈局。

外資是推動製造業價值鏈升級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製造業利用外資呈現高端化、大型化、服務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態勢,跨國公司由勞動密集型産業向高技術産業拓展,由製成品向中間品、關鍵零部件、先進材料等高附加值産品拓展,在加工製造基礎上不斷轉移總部、研發、結算、物流、供應鏈管理等高端服務,有利於帶動提升我國製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2022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額增速49.6%,佔比由2017年的29.5%增至2021年的35.8%;2013—2021年規模以上外資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由15803億元增至22796億元,年均增速4.7%,高於內資企業1個百分點。

外資是推動製造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力量。我國製造業外資結構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導,佔比超過60%;傳統製造業外資結構向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金屬製品等資本、技術密集型主導的産業轉變,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外資大幅下降。外資企業依託先進技術在國內高端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外資是推動技術創新和加大技術引進的重要力量。跨國公司作為全球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的推動者,通過技術引進、提升研發水準、向國內企業轉移技術、開展研發合作等途徑産生技術外溢效應,促進技術擴散,推動開放創新合作,助力“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外資企業佔我國技術進口額比重50%以上,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總部和研發中心超過2000家,醫藥、電子、汽車、新材料領域的跨國公司基本都設有研發中心。

外資是推動區域經濟平衡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加快推動中西部開放,促進加工貿易轉移,2022年中西部吸收外資分別增長21.9%和14.1%,成為製造業引資的重要增長極,對於推動中西部構建現代化和國際化製造業體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先進製造業外資加速向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地區集聚,成為我國先進製造業增長的重要引擎,有力帶動了東部地區製造業結構的升級。

2.製造業利用外資面臨的挑戰

目前我國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總體規模出現下降趨勢,2012—2021年由488.7億美元降至337.3億美元,佔比由43.7%降至19.4%,2022年回升至481.3億美元,佔比25.4%,但仍低於製造業佔GDP27.7%的水準。這一態勢與我國進入服務經濟發展階段總體匹配,但國際引資競爭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美西方遏制等外部衝擊及國內成本上升等綜合因素,加速了製造業利用外資的下滑。

從國際看,我國面臨發達國家高技術製造業引資和東盟、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産業引資的雙重競爭。發達國家為維護産業鏈供應鏈安全,一方面吸引製造業回流,另一方面實施近岸化、多元化佈局,重塑供應鏈佈局,影響了外商在我國的新增投資和存量轉移。尤其是美國通過美墨加協定和構建印太經濟框架(IPEF)加快産業鏈向墨西哥、東盟轉移,並採取“小院高墻”戰略對我遏制,使高端製造業引資更趨艱難,造成我國先進製造業利用外資總體下滑。

從國內看,我國人力成本不斷上升且用工難凸顯,資源能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加劇導致用地用能及環境成本大幅攀升,對吸引外資産生負面影響。此外,一些外資長期處於“飛地”,本土企業未能嵌入外資産業鏈形成配套,這類外資企業在國內産業鏈短、貢獻率低、帶動力弱、根植性差、轉移性強,容易“脫鉤”“斷鏈”。

3.我國已形成以先進製造業為主導的引資競爭新優勢

我國穩定的政治環境、制度環境和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為穩定外資信心和預期奠定了宏觀基礎,超大規模市場、製造業體系完備、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尤其是高素質人才豐富多元、高水準開放加快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為吸引高端製造業外資提供了人才、産業基礎和制度保障。

大規模人才儲備是吸引高端製造業外資的獨特優勢。我國人口紅利正在向人才紅利轉化,研發人員、大學生人數居世界首位,研發人員為572萬人年,2022年普通高校畢業大學生967.3萬人、研究生86.2萬人,留學回國人數累計超過400萬人,能夠為跨國公司研發、管理、運營、服務匹配高素質人力資源。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全球高端製造業和新技術的産業化提供市場基礎。我國每人平均GDP達到1.3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居世界首位,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尤其是城鎮化快速發展、“雙碳”戰略的實施及應對人口老齡化等舉措,將為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先進材料、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及醫藥、醫療健康器械等領域的跨國投資開闢廣闊市場。

製造業門類齊全、産業集群發達,能夠為跨國公司提供低成本配套能力。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上下游配套能力全球領先。2022年工信部公佈45個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涵蓋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消費品、新能源及智慧網聯汽車等領域,為跨國公司提供了産業配套條件。

開放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能夠為跨國公司提供跨境物流便利。我國已構建起海陸空網立體化綜合物流體系,各類口岸313個,通江達海優勢明顯。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大幅提升了中西部地區的國際運力,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4個國家196個城市,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113個國家和地區的335個港口。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準顯著提升,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4G、5G基站和光纖、移動寬頻網路。

“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我國營商環境世界排名已升至第31位,通過推進證照分離、並聯審批、一站式服務等舉措顯著縮短企業開辦時間,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一體化通關等措施提高了我國的貿易便利化水準。

4.以高水準開放為引領,推動製造業利用外資擴量提質

綜上所述,我國製造業利用外資雖面臨挑戰,但新的要素稟賦優勢十分匹配製造業高端化趨勢,未來應繼續揚優勢、挖潛力,以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為牽引,以吸引先進製造業外資為重點、優化外資結構為導向,加快提升製造業利用外資的品質和水準。

綜合運用産業開放政策加大先進製造業引資力度。先進製造業是我國與發達國家競爭的焦點,必須形成更大開放力度、實施更優惠的政策和更緊密的戰略合作。繼續加大對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領域外資的支援力度,降低企業用地、用能、物流、融資等綜合成本,鼓勵地方政府加大配套力度,建立“製造+服務”的全産業鏈招商模式。積極建立與相關國家的投資協定框架,構建緊密區域供應鏈夥伴關係,吸引歐美外遷企業落戶,增強與企業的供應鏈黏性,避免“脫鉤”“斷鏈”。

推動傳統製造業利用外資轉型升級,並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地區承接加工貿易轉移潛力大,應發揮自貿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等開放平臺的帶動效應,形成制度創新高地和引資高地。加強口岸、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的國際大通道作用,強化沿線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建設,降低中西部地區通往東盟和歐洲的貿易物流成本,推動加工貿易在邊境口岸、交通樞紐落地。完善工業園區配套體系,促進集群發展,推動當地配套企業嵌入外資産業鏈。積極擴大生産性服務業開放,依託加工貿易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結算中心、數據中心,推動産品升級和價值鏈升級,形成東中西部融合發展的外資産業鏈佈局。

建設高標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把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取消不合理的審批和資質要求,做到既準入又準營;確保外資企業平等獲取各類生産要素、享受産業政策,確保在項目招投標、政府採購、産業補貼等方面待遇平等;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落實“全國一張清單”準入,消除區域要素流動限制性壁壘,加強區域政策協調。完善國際化爭端解決機制,鼓勵自貿試驗區設立國際商事法庭、智慧財産權法庭,引進國際仲裁機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務效能,促進人員、資金、數據等要素跨境自由流動,為跨國公司研發、服務和運營創造有利環境。

營造有利於開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法治環境。以更優惠的財稅政策和智慧財産權激勵引導外資企業擴大技術進口、增加研發投入、設立全球或區域性研發中心,推進高標準智慧財産權保護,為吸引全球人才、技術提供保障,尤其要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推動數據智慧財産權立法,嚴懲侵權盜版、惡意商標註冊、竊取商業機密、網路剽竊等違法行為。

(作者:王曉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資訊部副部長、教授)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