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中國哲學史坐標係

發佈時間:2023-04-19 15:22:4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維武  |  責任編輯:申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中國共産黨人在新時代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明瞭方向。具體落實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中,就需要我們解決一個重要問題:如何通過審視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百年曆程,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傳統相結合的路徑,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由“在中國的哲學”而成為“中國的哲學”。這也就是要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中,從中國哲學傳統中找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貫通處和結合點,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進入中國哲學傳統之中;借用張岱年在20世紀30年代的話説,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新哲學,不只是從西洋的最新潮流發出的,更須是從中國本來的傳統中生出的”。然而,由於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由西歐發端經過不同途徑傳入中國思想世界的,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還存在很大的難度。在這裡,我們試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坐標係入手,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新思路。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兩個坐標係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就其學術性質來看,實為哲學史性質的研究。而作為哲學史性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可以從兩個哲學史坐標係來開展。

一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坐標係。這個坐標係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出發,以10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西歐向世界各國傳播發展,與各國具體實際、文化特點和哲學傳統相結合,演變成為持續至今的世界性哲學思潮為主要歷史線索,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來考察。在這個坐標係中,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化的內在聯繫,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歷史普遍性創造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另一個是中國哲學史坐標係。這個坐標係從中國哲學的源流出發,以中國哲學從古及今的發展為主要歷史線索,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哲學開展相接續,作為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來考察。在這個坐標係中,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哲學源流及傳統的內在聯繫,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中國哲學特殊性創造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兩個坐標係是互補的,顯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是一個世界化和民族化相依存相統一的歷史進程,都能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實際中找到根據,因而從哲學史研究上看,都有其合理性,都具有歷史感,都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在以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中,研究者們更多采用前一個坐標係,而較少採用後一個坐標係。然而,若要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傳統相結合,昭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由“在中國的哲學”而成為“中國的哲學”,則需要採用後一個坐標係才能解決問題。

中國哲學史坐標係與中國哲學的古今之變

在採用中國哲學史坐標係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時候,有一個前提性問題,就是需要對這個坐標係有一個完整的理解和把握。其中很重要一點,就在於歷史主義地看待中國哲學的發展,特別是歷史主義地看待鴉片戰爭後中國哲學所發生的古今之變。

中國哲學的開展,自商周之際直至鴉片戰爭前,大體上是自成一係的,源遠流長,未曾中斷;其間雖然也有外來哲學的傳入,如漢唐時期印度佛教哲學的北傳、明清之際歐洲哲學思想的東來,都曾對中國哲學開展投下深刻影響,但並未改變中國哲學自成一係的格局。這些都屬於中國哲學的古代形態和古代傳統。然而,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歷史大變局,致使西方近現代文化及其哲學大規模傳入中國,中西古今哲學發生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使得19世紀至20世紀中國哲學開展呈現前所未有的豐富內涵和複雜格局,由此造成了中國哲學的古今之變。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引入、傳播和中國化,更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大事件,對近百年來的中國哲學開展産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中國哲學的古今之變,儘管內涵豐富、格局複雜,但並不是雜亂無序的,而是有著一以貫之的主軸線及其內在邏輯。追索這一主軸線,把握其間的內在邏輯,可以看到19世紀至20世紀中國哲學與以往中國哲學發展相比,呈現一個實質性的變化,即通過中西古今哲學的碰撞、交流、融合,中國哲學在形態上發生了歷史性變換,由古代形態轉換為近代形態,進而由近代形態發展為現代形態:在鴉片戰爭後的19世紀下半葉,中國哲學産生出自己的近代形態,並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由近代形態轉換為現代形態;經過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中國哲學的現代形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創造出中國哲學家自己建構的現代形態哲學體系。這種哲學形態的歷史性變換,就是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與之相伴隨,中國哲學傳統也出現了歷史性更替,由古代傳統更新為現代傳統。可以説,這種哲學形態的轉變和哲學傳統的更新,是中國哲學古今之變的最本質的東西,也是中國哲學古今之變的合邏輯的東西。19世紀至20世紀中國哲學大變局所顯示的創新性和深刻性,所具有的歷史的必然性和歷史的合理性,正是由這個最本質的東西、合邏輯的東西所決定的。

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和傳統更新,雖然是由中西古今哲學的碰撞、交流、融合所造成,但不是中國哲學自身發展的中斷,而是使中國哲學進入了一個新質的開展。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西方哲學的中國化和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兩種哲學運動。所謂西方哲學的中國化,是指西方哲學引入中國思想世界以後,不是取代了中國哲學,而是與中國的實際情況、文化特點和哲學傳統相結合,成為能夠為中國哲學所吸取、所採用的形式或內容,推進中國哲學的新開展。所謂中國哲學的現代化,是指這種中國哲學的新開展,不是對古代形態中國哲學的簡單延續,不是向中國哲學古代傳統的迴圈式回復,而是實現了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和傳統更新,並在其中保留和激活了中國古代哲學仍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精華。就西方哲學的中國化論,主要顯示出19世紀至20世紀中國哲學與近現代西方哲學的聯繫與區別,也就是中西哲學之間的關係;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論,則主要顯示出19世紀至20世紀中國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聯繫與不同,也就是古今哲學之間的關係。這兩種哲學運動,在19世紀至20世紀中國哲學的實際發展中是融合為一體的,共同體現了中國哲學古今之變中的中西古今哲學關係。可以説,西方哲學的中國化和中國哲學的現代化,是最能反映中國哲學古今之變特點的兩種哲學運動。因此,鴉片戰爭後中國哲學的開展,實是中國哲學自身從古及今的發展,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西化”和“反傳統”,看作是中國哲學歷史的“斷裂”。

由於中國哲學史坐標係包括了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哲學古今之變,這就要求對中國哲學史坐標係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局限于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哲學的古代形態和古代傳統,還必須看到鴉片戰爭後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與傳統更新。只有“通古今之變”,才能對這個坐標係有一個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從中國哲學的古今之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從中國哲學史坐標係看,馬克思主義哲學于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傳入中國思想世界,在1919年五四運動後成為20世紀中國哲學的一大主潮,進而與中國哲學傳統相結合,由“在中國的哲學”而成為“中國的哲學”,正在於通過參與中國哲學的古今之變來實現的。

中國哲學的古今之變,從內在原因上看,是由鴉片戰爭後中西古今哲學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所致。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入,不僅帶來了中國古代哲學未曾有過的新因素,而且勝過其他各種西方近現代哲學思潮。可以説,在影響中國哲學古今之變的諸哲學思潮中,沒有一種哲學思潮能像馬克思主義哲學那樣,對中國人的世界觀、歷史觀、文化觀、價值觀、方法論和精神生活産生如此巨大影響,深刻地塑造和主導了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於中國哲學的這一偉大意義,毛澤東曾有過深刻揭示:“直到無産階級運動的偉大的活動家馬克思和恩格斯綜合了人類認識史的積極的成果,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的部分,創造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這個偉大的理論,才在人類認識史上起了一個空前的大革命。……這個理論一經傳到中國來,就在中國思想界引起了極大的變化。”

毛澤東所説的“極大的變化”,首先就表現為中國人開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重新審視中國哲學的古今之變,對其中長期糾結的重要哲學問題,作出了全新的回答。例如,面對鴉片戰爭後的社會歷史大變局,中國人發現古代的“千歲必反,古之常也”的迴圈史觀已經難以説明歷史現象了,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由科學進化論的引入而興起的進化史觀也存在著重大局限;只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才為中國人觀察國家命運、尋找中國出路提供了指南,從而造成了中國歷史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又如,為了回答鴉片戰爭後時代所提出的“中國向何處去”問題,中國思想世界自19世紀中葉起就相繼出現了各種新的政治哲學思潮,但都沒有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中國革命中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找到了一條由新民主主義革命通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國道路,才成功地回答了這一時代之問。再如,對於最為抽象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問題,雖然20世紀中國人文主義思潮和科學主義思潮的哲學家們已經作過許多有益的探討,建構起現代形態的中國哲學體系,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以馬克思的實踐觀念為基礎,建構起辯證唯物主義中國形態,對本體論和認識論作出了獨樹一幟的闡發。中國哲學思想的這些“極大的變化”,構成了中國哲學古今之變的新的重要內容。

通過對中國哲學古今之變的參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綜合中西古今哲學思想資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了新的創造,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這一哲學形態的形成,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進程及其成就。在最初的哲學形態中,往往有較多的引入內容,而隨著這一進程的逐漸推進,其中國特色逐漸凸顯出來。在這方面,毛澤東以《實踐論》《矛盾論》為基礎和內核所創立的“實踐論”哲學體系,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典型形態。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哲學古今之變的積極參與,並不意味著忽視或否定中國古代哲學的傳統和資源,而是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傳統和資源予以高度的重視、積極的總結和批判的繼承,力圖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精華有機地結合起來。毛澤東強調:“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激活和改造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許多合理因素,使之轉化成為中國哲學現代形態的鮮活內容。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常用的“實事求是”“有的放矢”“一分為二”“小康社會”“大同理想”“憂患意識”等觀念,都是來自中國古代哲學的傳統和資源,經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激活和改造,這些觀念在中國哲學現代形態中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這些都表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儘管不是從中國哲學的古代形態和古代傳統中直接産生出來的,但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參與和主導了中國哲學的現代形態和現代傳統的塑造,並由此而積澱為這一傳統的重要內容,至今仍然是其中最具有思想創造力和現實影響力的因素。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哲學傳統的聯繫,不僅在於對中國哲學的古代形態和古代傳統所做的總結與承繼,而且在於成為中國哲學的現代形態和現代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也就是説,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通過這種參與和積澱,進入中國哲學歷史,融入中國哲學傳統,從哲學傳統上建立了與中國哲學的內在聯繫,不再是“在中國的哲學”,而已經是“中國的哲學”了。

由此可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中,通過中國哲學史坐標係,通過這個坐標係中的中國哲學古今之變,能夠從中國哲學傳統中找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的貫通處和結合點,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進入中國哲學傳統之中。今天,要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傳統的結合,應當更注重從這個坐標係出發,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

(作者:李維武,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儒學形態與功能的近百年變化與未來展望”首席專家、201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