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哲學闡釋

發佈時間:2023-04-17 10:32:5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雨辰  |  責任編輯:申罡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並要求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如何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內涵,怎樣看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關係,是理論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重大問題。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理解

伴隨著人們對工業文明發展的生態後果的反思和生態科學等自然科學的興起,形成了以普遍聯繫、整體論、有機論的生態哲學思維研究“人—自然—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實現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在此過程中,西方生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基於不同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對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不同理解,並由此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生態文明理論。其共同點是反對近代主客二分的機械論的哲學世界觀和自然觀、還原論和分析論的研究方法,強調人類與自然構成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生態共同體,強調應當秉承整體論、有機論的研究方法來看待和研究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把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看作是實現生態系統穩定與和諧的基礎和前提。其不同點在於西方生態哲學割裂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關係,反對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基礎的個體主義的知識論哲學範式,主張一種以生態科學為基礎的整體主義的生態哲學範式,主張樹立和堅持生態整體主義的生態世界觀,生命具有內在價值的倫理觀和重視直覺、綜合、整體主義的生態方法論,認為自然是一個不斷生成和具有內在價值的有機整體,堅持人類和自然是一個有機聯繫的生態共同體的思想,並由此形成抽象倫理話語的生態中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其特點是脫離社會制度和生産方式,不考察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實際物質與能量交換關係,把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為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即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要求樹立“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為主要內容的生態中心主義價值觀,忽視發達國家貧困人口和發展中國家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拒斥技術運用和經濟增長,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理解為人類屈從於自然的生存狀態。

馬克思恩格斯把德國古典哲學的“實踐原則”和“歷史原則”貫徹到底,實現了對近代主體形而上學的超越,提出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的生態共同體思想。一方面強調自然向人類提供必要的生活資料和生産資料,人類的生活與生産必須依賴自然、受自然規律制約,另一方面強調人類能夠在順應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和改造自然規律,二者由此形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關係,並強調人與自然關係的性質取決於人與人關係的性質,這就使得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要求從社會制度和生産方式入手,探討生態問題的根源和解決途徑,提出了通過“兩個和解”,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和人類與自身的和解,來實現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為基礎,對中國傳統生態智慧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對西方生態哲學思潮全面超越的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方面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看作是必須堅持和遵循的生態文明理念,強調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反對生態中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忽視發達國家貧困人口和發展中國家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脫離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抽象地談論如何實現人與自然之間關係和諧的做法,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確處理技術進步、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在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了人類生態文明思想史上的革命性變革,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這種革命性變革主要體現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了“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等富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概念來表達生態哲學世界觀和自然觀;提出了以環境正義價值取向為基礎,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和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生態文化價值觀;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産力,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克服了西方生態治理觀的缺陷,提出了制定嚴格的環境制度和樹立珍愛自然的生態文化價值觀有機結合的社會主義生態治理觀;克服了西方生態思潮忽視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權利的缺陷,提出了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張,彰顯了人民情懷與人類情懷的有機統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及其實現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美麗”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內容,強調“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明確提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由於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念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制度的現代化、生態文明技術的現代化和生態文明行為的現代化,並必然體現為個人維度的生活方式綠色化、社會維度的生産方式生態化、國家維度的生態文明制度化等方面主要內容,這就決定了上述方面既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中缺一不可的內容,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繫和相輔相成的關係。離開了生態文明理念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和綠色發展;離開了黨的全面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就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離開了科學技術創新和生態化,生産方式的綠色轉型就必然落空。上述路徑的這種辯證關係決定了我們應當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系統思維、強化體系作戰,找到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最佳現實途徑,從而把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有機統一起來;把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與建構美麗清潔的世界有機統一起來。

(作者:王雨辰,係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