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發佈時間:2023-04-17 08:44:21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丁兆丹  |  責任編輯:申罡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併發表題為《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的主旨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並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喻,強調“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出自明代啟蒙讀物《古今賢文》(後經明、清兩代不斷增補,故又名《增廣賢文》)。其大意為,一枝單獨開放的花朵並不能代表春天的到來,只有百花競艷才是人間春色。此句常用來比喻缺少各種不同形式和風格的文化藝術不算繁榮,也喻作只有一個人、一個地區或者國家的進步是不夠的,大家共同進步才是好的和應有的。

在我國,這條民間諺語朗朗上口、廣為流傳,幾乎家喻戶曉。它看似是大白話,其實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智慧,體現著自古以來人們日用而不覺的和合觀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古代先人以“一花”與“百花”為對比,來形容世間萬物相成相濟以達成多樣性的客觀發展狀態,闡明部分和整體的辯證統一關係,從而啟發人們切不可掉入非此即彼、單一固化、零和對抗的思維窠臼,可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崇尚百花齊放,提倡和而不同,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體現著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對待不同觀點、不同文明開放包容的態度。《易傳》曰“保合太和,乃利貞”,將宇宙看作和合相生的整體;《論語·子路》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蘊含包容大度的處世智慧;《禮記·中庸》雲“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認為和合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上,“八音克諧”“相容並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美美與共”等思想,無不彰顯我國自古以來尊重差異而追求多樣性統一的文化傳統。新中國成立後,“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成為長期以來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指導方針。尊崇和合理念,追求以和諧為導向的多樣性共存互補,是中華先民原初智慧的起點,是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文明實踐,更是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

百花齊放,組成美麗的花園;文明多樣,構成美好的世界。縱觀人類的歷史長河,放眼世界的文明圖譜,人類以自身聰明才智,創造、形成併發展了斑斕多彩、波瀾壯闊的萬千文明形態。縱觀人類發展史,世界文明絕不是單一單調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傳承與交流、持續的關聯與互動中走到現在,從而形成了多姿多彩、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百花園。當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孕育了各有特點、異彩紛呈的多種文明樣態。一切文明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都應該被承認和尊重。

人類文明自誕生以來,從來沒有停下演進的腳步,其形式和內涵不斷豐富。當今時代,現代化是世界發展的歷史潮流,文明的創新性和時代性體現為對現代化的追求。我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展現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國式現代化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既傳承歷史文化又融合現代文明,既基於自身國情又借鑒各國經驗,實踐證明走得通、行得穩、辦得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和拓展,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也為其他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新思路,為世界現代化版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花卉各有其美,文明各具特色。植物多樣性是自然界的基本特徵,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世界文明百花園的盎然生機,正是來自不同文明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我們倡導尊重文明多樣性,重視文明傳承創新。人類文明現代化的路徑,本不只有一條道路、一種模式,現代化模式同樣具有多樣性。一花獨放,不能真正代表繁榮發展的春天;一燈獨明,不會持久照亮現代化之路。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從自身國情出發,獨立自主地探索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之路,是正途大道,更是各國應有的權利。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方在。共建共用世界文明百花園,需要大力弘揚立己達人精神。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意蘊更加凸顯。世界繁榮穩定不可能建立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基礎之上。各國共同發展才是真發展,各國共同現代化才是普遍意義上的現代化。為此,既要堅持自身文明發展的獨立自主,又要有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的廣闊胸襟,做到堅守而又通達。人類追求現代化的歷史,也是一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推陳出新的歷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不斷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共同繪就百花齊放的現代化新圖景,是人類社會的歷史使命,也是文明進步的歷史必然。

(作者:丁兆丹,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