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字化激活思政教育新生態

發佈時間:2023-04-13 13:46:39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吳凡  |  責任編輯:申罡

隨著現代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空間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第一環境”。充分發揮好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高校網路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數字化賦能網路思政工作體系、內容、方式等全方位創新,是新時代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推動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態的重要舉措。

深耕數字化服務平臺,完善網路思政工作體系。網路思政工作是教育數字化的生動實踐,是一項政治性強、涉及面廣、複雜度高的系統工程,需要重點培養一批有數字思維、數字認知、數字技能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加快構建“全、精、專”的工作體系。具體來説,一是推動高校思政工作者“全”員進軍網上、深入網上,主動適應數字化要求、強化網際網路思維,不斷提高網路輿論引導本領,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路文化,為青年學生營造風清氣正的網路空間。二是打造一批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的精品隊伍,協同搭建網路育人共用社區,構建數字思政教育資源共建共用平臺,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和制度性成果。三是組建一支數字思政智庫專家團隊,深化數字思政理論和實踐研究,成立數字思政研究基地,建立推動數字思政可持續發展的學科理論體系和長效工作機制。

激發數字化創新活力,拓展網路思政教育內容。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不斷改變00後、05後大學生的思維習慣、行為方式,並深刻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因此需要打造主流化、個性化、創意化的網路思政教育內容。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網路思政教育內容,推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創思政精品,將網路空間建設成為引領青年思想的“主戰場”。要圍繞學生興趣特長、成長需求、學習生活等內容,充分利用大數據精準化、精細化、精緻化投放優質思政內容和産品,推動網上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將網路空間建設成為凝聚青年共識的“能量場”。要把握00後、05後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特徵和感官規律,創新網路思政教育內容表達形式和呈現方式,通過品牌化培育、創意化設計、系統化建設去吸引、感染不同媒體的受眾圈層,引導廣大青年網民自覺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將網路空間建設成為匯聚青年力量的“強磁場”。

釋放數字化技術效能,創新網路思政工作方式。合理使用虛擬現實、元宇宙、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有助於提高網路思政工作精準力度與配置效率,做到精準滴灌、潤物無聲。可以通過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技術的合理應用,打造符合主流意識形態、融合高校思政特色、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沉浸式思政課程,為網路思政教育注入創新活力,不斷增強大學生的體驗感和獲得感。要加快數據創新應用,強化數據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通過數據共用、數據畫像、數據建模等方式暢通思政數據資源大迴圈。要探索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數字化思政模式,合理運用AI技術對思政教育過程進行智慧管理與分析,完善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智慧思政、智慧學工等平臺建設,打造契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思政教育新生態。

(作者:吳凡,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講師)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