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堅持問題導向”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容之一,並指出,“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風格,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突出特點。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
問題即矛盾,躲不過繞不開。不存在無矛盾的社會,不存在無問題的國家。毛澤東同志説,“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就有問題”。世界是矛盾的集合體,也是問題的集合體。矛盾和問題,無時不在,無處不有。舊的矛盾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問題,迎來新的挑戰。
矛盾和問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沒有矛盾鬥爭,就沒有運動變化,也就沒有發展進步。人類社會每前進一步,都是在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鬥爭中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回顧歷史,從一葉紅船到巍巍巨輪,我們黨之所以不斷發展壯大,就在於敢於直面問題,勇於自我革命;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改革,其實質就是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方方面面存在的束縛生産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矛盾和問題。中國共産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黨的理論也是在不斷回答時代課題中創新發展的。抓住問題就找到了實踐前進的突破點,也就找到了理論創新的生長點。
問題是時代傳遞出來的聲音,是幹事創業、推動事業發展的有力抓手。問題是雜多的,問題的性質、地位和影響各不相同,其緊要程度、涉及面也不一樣,需要科學分析、區別對待、精準施策。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於從個性問題中尋找共性問題、從雜亂的問題中把握要害問題、從問題的趨向中洞悉問題的轉變。面對雜亂無章的問題,我們要堅持科學分析,不要把全局性問題當作一般問題來對待,不要把細枝末節的問題當作要害問題來籌劃,也不要把個別性問題作為普遍性問題來處理。面對紛繁複雜的問題,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撇開枝節抓根本,善於從繁複問題中把握事物的規律性,從常態問題中捕捉事物的變異性,從苗頭問題中發現事物的傾向性,從平和問題中洞察事物的風險性,從偶然問題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面對輕重緩急的問題,要善於抓重點、抓關鍵,從事關改革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出發,從制約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根本問題出發,從涉及最大多數人核心利益的問題出發,牽住“牛鼻子”。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新時代十年黨和國家事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很大程度上在於準確捕捉時代傳遞的聲音,準確把握時代的問題,對症開方。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精準把握當代中國問題是重要前提。
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
理論不是無源之水,新時代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新創造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理論只有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才有市場、有分量;只有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才能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馬克思主義脫胎于德國的學術傳統,但具有完全不同於德國古典哲學的學術品格——實踐品格、問題意識。馬克思主義不是遠離現實、不尚實際的思辨體系,不是高談闊論、不解決問題的書齋學説。針對青年黑格爾派醉心於抽象思辨的研究路向,馬克思批判道,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於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繫問題,關於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繫問題”。鮑威爾、施蒂納等無視德國現實,無視身處的物質環境,熱衷於製造術語,熱衷於抽象思辨,這不是“真正的學術”,僅僅是一些“關於意識的空話”。馬克思認為,抽象思辨的理論哲學傳統該終結了,“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關於意識的空話將終止,它們一定會被真正的知識所代替。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對現實的疏離必然導致理論自身的貧乏,離開思辨的天國,踏上堅實的大地,才能解決思想的矛盾。如果馬克思主義根本不關心這個時代,那麼,這個時代也會拋棄馬克思主義;如果馬克思主義“自我放逐”到抽象化的理念王國,那麼,現實世界也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地盤。因此,理論家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要有更加宏闊的現實關懷,自覺“思入時代的深處”並指引時代的前進。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直面問題的理論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今天我們所面臨問題的複雜程度、解決問題的艱巨程度明顯加大,給理論創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比如,針對黨記憶體在的對堅持黨的領導認識模糊、行動乏力問題,落實黨的領導弱化、虛化、淡化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共産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等;針對一些地方和部門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屢禁不止,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較為嚴重,一些貪腐問題觸目驚心的問題,提出了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明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等;針對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突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藩籬日益顯現的問題,提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等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的全部內容,都是在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孕育、形成和發展的。
在解決問題中把社會不斷推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社會是發展的、上升的,社會進步是一個過程;問題是流動的、變化的、反覆的,問題的展開與暴露也是一個過程。在這裡,社會問題不同於自然科學問題。一個自然科學問題解決了就不會再重復提出;但社會問題不同,它既可以是新問題,也不可避免地重復老問題。即使是老問題,只要它重新出現,必然會有新的時代背景,或從中引出新的問題。而且這種重復,僅是形式上的重復,在內容上一定是具體的、歷史的、常新的。比如,如何處理公有制與多種所有制的關係問題,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問題,如何處理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的關係問題,如何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係問題,如何處理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係問題,如何處理大國關係、周邊關係的問題,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總是不斷解決又不斷以新的面貌出現。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後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複雜”,並強調,“我們有些做法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隨著問題不斷升級,改革方法論必須與時俱進。
新時代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其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為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涉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黨的建設體制、國防和軍事體制等各個方面,而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在此基礎上,圍繞經濟體制不完善這一關鍵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産關係同生産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立足於此,我們黨進一步把握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即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豐富和發展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性認識。這些改革方法論的運用,都源於對中國問題的精準把握。
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産生,社會歷史運動沒有止境,改革發展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這是歷史發展的邏輯,也是改革推進的邏輯。改革源於問題,改革的目的是解決問題。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制度、任何時代都需要不斷改革,停滯倒退、守成僵化沒有出路,改革發展才能不斷進步。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中國共産黨的治理優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優勢充分彰顯,但這決不能成為僵化、守成的藉口,歷史從來不會給任何國家改革的豁免權。踏上新征程,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問題導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作者:陳曙光,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