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凝聚中國式現代化強大合力

發佈時間:2023-04-06 14:09:2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褚光榮  |  責任編輯:申罡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廣大的民族地區和眾多的民族,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基於的國情特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不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匯聚各民族共識,凝聚全民族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領導直接關係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産黨在歷史發展中,贏得了民心,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闢了廣闊前景。歷史和實踐證明,中國共産黨始終是中華民族獨立和各民族大團結的領導核心,只有中國共産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因此,只有始終堅持中國共産黨的全面領導才能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不斷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團結帶領各民族同步實現現代化。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將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穿到民族工作的各個領域,融入民族工作的全過程,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使黨始終成為中華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不斷增進各族群眾“五個認同”,把幹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為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步伐凝聚最大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堅實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凝心聚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只有引領各民族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征程中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中華民族才有前途和希望。因此,要從“五個認同”出發,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全面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著力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不斷增進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自覺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踐行者、推動者、引領者、建設者。深入推進青少年“築基”工程,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力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以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要按照涵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要求,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為著力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挖掘、闡發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動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進一步增強和堅定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築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同時,要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以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媒介,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拓展發展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民族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團結帶領各民族同步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統一多民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財富和優勢,同時民族地區的發展也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戰場和硬骨頭。推進民族地區現代化,不能僅僅依靠外來資源,必須動員和依靠當地各民族,將各族群眾納入現代化進程。因此,要以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發揚多民族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促進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手足情深、守望相助,圍繞高品質發展,重點研究制定實施差別化區域支援政策,補齊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生産發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引導各族人民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現代化進程中共同攻堅克難,在實現共同富裕、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中同舟共濟、攜手並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民族事務現代化將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向現代化,同時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治理保障。因此,要以推進民族互嵌為目標,充分考慮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實際,統籌城鄉建設佈局規劃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完善政策舉措,以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營造有利於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持續深化的社會環境,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切實改善和保障民生,讓各族群眾真切感受到實惠,共用優質的教育、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舒適的人居環境以及豐富的文化生活,實現穩定的收入和可靠的社會保障,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團結帶領各族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褚光榮,係貴州民族大學黨委書記、貴州省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多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