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耕文明展現新的魅力和風采

發佈時間:2023-04-06 14:09:25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國承彥  |  責任編輯:申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農耕文明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強調“賡續農耕文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我們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産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新的魅力和風采,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我國古老的農耕文明誕生於鄉土之間,反映了中國人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認識和把握,孕育出的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在生産方式上,蒔播禾谷、飼養六畜,農桑並舉、耕織結合,形成了不違農時、精耕細作、重視天地人和的農耕傳統。在道德規範上,注重家庭和睦、鄰里相助、誠信重禮,強調勤勞、節儉、孝悌等美德,弘揚向上向善的道德觀念。在社會治理上,強調綜合運用禮樂、教化、政制等多種手段,形成情禮法相結合、自治與他治相結合、道德與利益兼顧的綜合治理模式。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將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價值與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提煉展示農耕文明的精神標識,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厚植民族基因、提振精神力量,更好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加強傳承保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千百年來,勤勞的中國人民在生産生活中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的農耕文化印記,從農事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富有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這些豐厚的文化遺産是農耕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有力見證和寶貴資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發掘文物古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多重價值,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産品,讓活態的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傳下去,保留住農耕文明底蘊。比如,通過建立村史館、整理文獻典籍、修復古建遺存、復原民俗活動等,發揮其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弘揚農耕文明中勤勞善良、艱苦奮鬥、樸實敦厚等優良品德,塑造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地標。

推動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農耕文明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等方面內容,有許多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價值。例如,以和為貴、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精神品格,為倡樹新時代文明風尚提供了道德滋養;遵循自然規律,講求天人合一、順應天時的價值追求和行為規範,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借鑒。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賡續農耕文明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激活傳統農耕文化中的優秀因子,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立足鄉村地域特色和文化資源稟賦,挖掘其獨特性和稀缺性,推出一批符合時代特點、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農耕文化項目和創意産品。例如,鼓勵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有條件的傳統村落、古街、古鎮設立趣味農事體驗區、傳統民間技藝展演區、非遺傳承體驗所等,讓農耕文化“活”起來,不斷豐富人們精神世界,讓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作者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黨委書記、副主任)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