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創新成果及其實踐意義

發佈時間:2023-04-04 13:25:0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齊衛平  |  責任編輯:申罡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極大豐富和發展,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理論性、針對性、指導性。深刻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創新成果,對於全黨正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以及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等重大問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瞭一條康莊大道。

黨的二十大初步構建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以全面系統地闡述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為基本內容,回答了什麼是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樣態面貌、根本遵循、堅持原則以及推進部署等重大問題,必須正確理解、全面領會和深刻把握。

中國式現代化以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樣態彰顯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五個方面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既立足中國實際,又面向世界;既把黨的性質宗旨融入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訴求,又符合各國現代化發展的共同要求;既造福中國人民,又推動建設一個美好世界。

中國式現代化遵循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品質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本質要求。這九個方面本質要求的科學概括,是黨深刻總結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對我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如何加快現代化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戰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不斷豐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論結晶。

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鬥爭精神。這“五個堅持”,是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推進和拓展的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為新時代新征程奮鬥實踐中把握戰略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確立了行動指南。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是一個緊密聯繫的整體。中國特色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面相,本質要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重大原則形成實踐準則。中國特色體現本質要求,本質要求決定重大原則,重大原則為打造中國特色和遵循本質要求提供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創新價值作出的重大論斷。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建立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中國式現代化成功推進和拓展。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以實踐積澱為基礎、創新突破為進展構建起來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是黨不斷深化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成果。

中華民族對現代化的追求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探索過程,既不是一日之功,也並非一帆風順。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幾代中國共産黨人接力奮鬥的宏偉目標,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並用“小康之家”來比喻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從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帶領中國不僅實現了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而且實現了從生産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不斷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提升,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構建作出了思想鋪墊。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構建體現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貫穿著把現代化建設遵循客觀規律的普遍性與立足自己國情的特殊性相統一的思想邏輯。

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産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結晶。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韆鞦偉業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奮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黨始終不渝的目標追求,也是黨凝聚人心進行團結奮鬥的動力所在。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創新成果指導全國人民接續奮鬥,提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産黨擔當使命的新要求,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必將凝聚戰無不勝的磅薄力量,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蘊含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範,為其提供了全新選擇。

長期以來,由於現代化的早期發生以資本主義打開通道,現代化進程中西方國家先佔優勢形成的主導性話語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現代化認知,以致相當長時間裏甚至在概念上把現代化與西方化、資本主義化相提並論。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話語霸權嚴重扼制了各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對現代化狹義化的認知阻礙了世界現代化理論的創新發展。實踐證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創新成果為世人更加全面地認識現代化提供了方案,樹立了典範。中國式現代化貫通了中國與世界,既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它摒棄了西方現代化對外擴張、兩極分化、物質主義等形形色色的老路,克服了現代化建設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畸重畸輕的缺陷,與西方國家通過輸出資本、海外擴張來實現原始積累,通過殖民、剝削甚至侵略他人來攫取超額利潤,通過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來強加於人的現代化道路完全不一樣,體現了維護和平發展的時代要求,弘揚了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些思想和特點都説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創新成果,為世界現代化理論增添了新的財富。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變局加快演變,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當前現代化建設的環境和要求已經與現代化早期發展迥然不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潮裹挾著現代化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全球治理面臨的共同難題日益凸顯,各國現代化建設呈現的共同性問題也越來越多,經驗交流互鑒事實上成為時代的要求。尤其是西方式現代化發展存在許多負面效應的情況下,探索新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擺在各國面前的實際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重大理論創新,為豐富世界現代化理論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係。新征程上,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使命艱巨,任重道遠。

進一步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方向。必須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黨的領導直接關係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否則就會偏離航向,甚至犯顛覆性錯誤。必須堅定“四個自信”,牢牢掌握我國發展主動權,確保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進一步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必須在前進道路上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係。

進一步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度和深度,必須在前進道路上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保持戰略主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在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廣度和深度的實踐中創造歷史偉業,要求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通過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作者:齊衛平,繫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