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發佈時間:2023-04-04 13:25:0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高帆  |  責任編輯:申罡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我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味著黨中央對“三農”發展的理論認識在深化,我國的“三農”工作也站在了新起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需要。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是針對“三農”發展和城鄉關係調整的戰略部署,也是事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的關鍵環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初始條件、預設目標、實現途徑、保障措施等具有系統性,深入把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涵,對我國現代化事業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價值。

從整體的、戰略的視角看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這為我們深刻認識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國的現代化進程都與農業農村發展相伴隨,對我國而言,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作用尤為突出。我國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人口大國,正處在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關鍵時期。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為此,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基於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味著農村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農業産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這對於保持經濟較快增長具有推動作用;意味著城鄉收入差距、消費差距和公共産品配置差距縮小,這對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具有支撐作用;意味著農村具有強大的農産品供給能力、生態資源供給能力和就業崗位形成能力,這對於確保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安全具有“壓艙石”作用。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多個維度的實踐意義,不能僅從經濟效率、農業對GDP的貢獻等視角來評價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是完整的理論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大舉措,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就具體行動而言,我國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要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根本要求,在農村領域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高品質發展,不能“選擇性”地基於單個維度來理解鄉村振興的價值取向。推進鄉村振興必須立足於農村的稟賦特徵,通過體制、政策、技術、經營方式等創新來形成農村發展的新型動力源泉;必須回應農村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推動糧食産業和非糧産業、小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等的協調發展;必鬚髮揮農村的生態環境優勢,將産業生態化、投入減量化、生産迴圈化、經營高效化作為産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必須推動農村商品和要素的更廣範圍、更深層次開放,在推動農村特色産品開發和勞動力外流的同時,將城市的資本、技術、資訊等引入農村;必須以保護和增強農民利益為出發點,使鄉村振興成為城鄉居民共創、共用發展成果的過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覆蓋我國各地農村的整體性、全局性安排

我國農村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城鄉結構正在持續轉化,2022年每人平均GDP為12741美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22%,城鎮就業人員佔比為62.6%,這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推進鄉村振興不是針對個別地區的個別農村,而是針對所有地區的所有農村,這是因為:只有實現鄉村振興範圍的“全覆蓋”,才能完整回應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也才能達成鄉村振興承載的系統功能。

從“全覆蓋”特徵出發,我國各地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規避兩種傾向: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即側重於將資源或政策向個別農村傾斜,通過打造“盆景”來推進鄉村振興;二是“等量齊觀、平均用力”,即將單一的發展方式套用所有農村,或將資源在域內農村進行簡單分解。鄉村振興的“全覆蓋”主要是指振興舉措對農民生活效果的影響,即振興效果能夠惠及區域內所有農村居民。尊重農村的發展實際和市場規律,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實施振興政策,使廣大農民在選擇權擴展中獲得實惠,這是農村地區“全覆蓋”的本質含義。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包括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在內的系統工程

鄉村振興以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旨在推動農村各領域的發展,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在農村的體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發展內涵的“全面”,農村的不同領域存在著交叉嵌入關係,城鄉二元結構表現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據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應強調全面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既要發揮農村不同層面之間的相互支撐作用,例如在社會層面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有助於在經濟層面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又要錨定現階段農村發展的關鍵環節進行重點突破。考慮到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來源於要素配置效率,我國應以提高農村要素生産率特別是勞動生産率為突破口,放寬農村要素流動空間和農民要素配置權利,推動農村産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融合,以農村生産率提高實現城鄉收入和消費差距的持續縮減,以産業興旺為牽引帶動鄉村振興各個領域的持續發展。

綜合運用市場機制和政府力量,在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中加以推進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重視兩個背景條件:一是城鄉二元結構具有體制機製成因,二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階段我國仍處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體制機制約束和經濟體制改革相互交織,意味著我國必須將政府和市場力量結合起來,發揮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合力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揮好市場作用,需進一步放鬆政府對農村要素配置的制度約束,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要素的市場化改革,擴大農村集體和居民的要素配置權利,降低城鄉要素對接的制度成本。發揮好政府作用,需加快解決城鄉之間的基本公共産品配置失衡,將城鎮公共産品供給網路更充分地向農村延伸,在制度一體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準均等化,以農村居民為重點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在持續推進制度創新的同時,還應重視技術創新對鄉村振興的驅動作用,推動資訊化、智慧化技術在農村的廣泛應用,推動數字經濟與農村産業、農民發展深度融合,以農村的數字化轉型來形成新産業形態、新增長動能、新發展模式。

在城鄉一體化框架下,依託城市和農村的共同發展來實現

當前我國城鄉間商品交換頻繁、要素大規模流動,城鄉空間分佈和産業結構均出現了“亦城亦鄉”的中間形態,這意味著城鄉結構發生了深刻轉變,城鄉關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緊密關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跳出“就農村談農村”的思維,在城鄉一體化框架下,挖掘和釋放城鄉共同發展的潛能,通過農村的功能擴展、優勢發揮、價值增強來實現現代化。

在操作層面,需強調農業産業相對於其他産業的獨特功能,立足於推動公共産品的有效供給,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激活農村産業蘊含的生態、文化功能和要素再配置潛力,為居民提供具有複合特徵的服務産品,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提高農村要素生産率;進一步推動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依靠土地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引導城市人口和生産要素流向農村,利用市場力量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長效機制;積極推進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將異地城市化和本地城鎮化結合起來,推動縣域城鎮化的持續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城鎮化對農民就業、農民增收和人地關係的改善功能,為農村居民的城市化流轉和本地化發展提供更多選項,增強城鎮對農村的輻射帶動功能和農村對城鎮的支撐服務功能。

(作者:高帆,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7ZDA066〕階段性成果)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