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國際傳播中的“人民故事”

發佈時間:2022-12-01 09:41:36  |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  作者:李璇(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研究員)  |  責任編輯:郭澤涵

作者:李璇(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增強,美西方國家深受“修昔底德陷阱”的影響,不僅對正面報道中國的內容進行封鎖遮罩,還惡意歪曲事實真相。囿于西方媒體的歪曲報道,很多國外民眾對中國的真實情況不了解,甚至抱有不同程度的偏見。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現了突破性發展,各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突出成績,為對外傳播提供了豐富鮮活的素材。如中國的全民脫貧故事、科技發展故事、生態保護故事、“一帶一路”故事等等。針對西方國家和媒體的“有色濾鏡”和“雙重標準”,要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直面中國對外傳播工作的特殊性,關鍵在不僅要勇敢講,更要讓外國民眾能夠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增強故事穿透力。

一、“人民故事”的獨特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他們想了解中國,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想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想知道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想知道中國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等等。這些光靠正規的新聞發佈、官方介紹是遠遠不夠的,靠外國民眾來中國親自了解、親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講好“人民故事”,恰巧可以解決正規報道、官方介紹和外國民眾有限了解的短板,通過講述廣大中國人民充滿生機活力、朝氣蓬勃的生活故事,介紹中國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新發展、新變化,幫助國際社會更加客觀、真實地認識中國。

相較于“中國故事”中的其他故事,“人民故事”在國際傳播中具有以下獨特優勢。

首先,“人民故事”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引發共鳴。日常生活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和共同關注,可以有效促進不同文化群體間的相互理解。相較于宏偉敘事,小視角切入講述一個個鮮活普通的“人民故事”,刻畫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狀態,建立與目標受眾的情感溝通,更容易引起外國民眾的共情、共感和共鳴;同時,又通過具有地域特殊性的生活狀態刻畫,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傳播效果更好。李子柒在國外網路上的“爆火”,便是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圍繞中國農村的衣食住行展開,以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為線索,演繹了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滿足了國外網民的“求異”心理,形成現象級傳播。

其次,“人民故事”更具説服力和影響力,更容易産生認同。一個個實實在在、普普通通個人的故事,完全可以展現出中國人民日益富足的小康生活,真實客觀地呈現中國當前各方面的建設發展,展現“當代中國”的真實面貌,幫助外國民眾更加準確、全面、系統地了解中國。同時,打破西方政府和媒體的惡意污衊和歪曲報道,潤物無聲,在外國民眾中構築對中國的正面認知,久久為功,促進國際輿論的改善。

最為重要的是,“人民故事”是中國故事的最真實寫照。講好了“人民故事”,就是講好了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故事,就是講好了中國共産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故事。一個個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故事,是中國成就、中國價值、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最自然、最生動闡釋,也更容易被世界形象地感知和認同。

2021年世界多家知名媒體爭相報道我國雲南地區15頭野生大象北遷的故事,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一個大象北遷的故事,意外地展現出了中國普通民眾和當地政府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實際行動,卸掉了部分西方媒體報道中國時自帶的“陰間濾鏡”,使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認識更加客觀、真實,對中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有血有肉的清晰認識。

二、“人民故事”的素材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講“人民故事”的時候,哪些故事可以鮮明展現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價值呢?

一是講好人民發展的故事。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我們不僅要講中國人民正在過的小康生活,還要講中國人民從一貧如洗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演變,更要講這樣的全面小康生活是怎麼實現的,尤其是要講清楚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是如何實現全部脫貧的,進一步闡釋中國獨特國情、文化傳統和道路選擇,尤其是針對西方媒體刻意抹黑中國人民生活的方面,要堅決用數據和事實予以回擊。

二是講好人民選擇的故事。要向世界講清楚,面對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地區衝突不斷的國際形勢,中國人民選擇了“以和為貴”,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面對全球環境惡化、資源浪費嚴重的現狀,中國人民選擇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面對全球疫情嚴重,疫苗缺乏的困境,中國人民選擇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主動向國際社會提供了超過22億劑疫苗,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是講好人民追求的故事。要向世界講清楚,近代的中國飽經滄桑磨難,中國人民經受深重苦難,中華民族追尋夢想、中國人民謀求幸福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止,國家富強、民族獨立、生活幸福一直是中國人民不懈的追求。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

三、“人民故事”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傳播藝術”。在講好“人民故事”過程中,應注重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堅持生活化敘事,講好普通人故事。熟練運用普通人視角和故事化表達手法,呈現個人視角下、原汁原味的“人民故事”,避免過多修飾與潤色,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展現中國人民豐富多彩的全景式生活動態;深度挖掘故事內容,避免平鋪直敘和簡單化敘事,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和親和力;注重細節刻畫,學會用細節講故事,傳播價值理念;淡化意識形態和政治色彩,尋求單純故事刻畫,注重“生活化”表達;調動民眾積極性,吸收民眾創造力,深入挖掘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素材,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製作展現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生活內容,滿足國外受眾的“求異”心理。如刻畫廣場舞愛好者這個特色群體的故事,不僅可以展現出我們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更能展現出中國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

第二,堅持受眾導向,增強針對性、特色性。在對國內外政治文化差異充分認知基礎上,結合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文化傳統和心理,設置故事邏輯和情節,使用受眾易懂的“大眾化”話語,打造精品故事;加強故事的區域性、針對性設計,注重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使用容易引起共情、共感、共鳴的故事素材,注重跨文化傳播方式方法和文化習俗的相容性,增強可傳播性;用寬口徑、有特色、多樣化的故事化表達,巧妙地將中國價值理念、時代精神、發展成果、歷史文化等融入到“人民故事”中,提升故事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第三,堅持多元化傳播,善用新媒體、新技術。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速度快、內容更疊頻繁等特點,針對國外受眾的關切、興趣與疑惑,借助自媒體視頻、紀錄片、電視劇、話劇等多種形式,利用推特、臉書、油管等平臺進行多元化傳播,增強與受眾的互動頻率,從而進一步提升故事的影響力。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