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發展大勢、科學把握時代要求,鮮明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通過持續深入學習、自覺主動實踐,深刻體會到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書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開闢了我們黨發展理念的新境界,對於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江蘇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十三五”以來全省地區生産總值連跨4個萬億級臺階,由7.13萬億元躍升至11.64萬億元;每人平均達13.7萬元,居各省、自治區之首。進入新階段、奮進新征程,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託,按照黨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更高起點上推動高品質發展,堅決扛起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的“在改革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有力支撐、發揮好“壓艙石”作用。
堅持創新第一動力,更大力度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産業體系。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科技自立自強成為決定我國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能力。江蘇是科教大省,也是産業大省,擁有大學168所、在校大學生238萬人,各類研發機構800多家、研發人員92.4萬人,在蘇兩院院士118人,製造業規模佔全國1/8左右。我們將充分發揮科教、産業雙重疊加優勢,促進産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協同升級,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産業高地。強化創新引領支撐作用,聚焦“卡脖子”技術瓶頸,綜合運用“揭榜挂帥”“以賽代評”“以投代評”等機制,促進産學研協同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爭取實現更多從“1到10”“10到100”的創新突破;推進紫金山、姑蘇、太湖等重點實驗室建設,建好用好國家先進技術成果長三角轉化中心等一批高能級載體和功能性平臺,爭取更多“國字號”平臺佈局江蘇,增強科技創新“硬核”實力;構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體系,全力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將人才集聚“勢能”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打響擦亮“江蘇製造”品牌,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江蘇發展的看家本領,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招大引強、導入優質資源,大力發展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建設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物聯網、高端新材料等一批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的培育支援力度,打造一批“鏈主企業”“隱形冠軍”,提升産業鏈現代化水準和自主可控能力,推動製造業邁向“又大又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加快形成“指導意見+三年行動計劃+專項行動推進方案+年度工作要點”的全鏈條工作推進模式。綜合運用貸款貼息、投入補助、免費診斷服務等方式,發揮“燈塔工廠”等標桿企業示範引領作用,每年支援5000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智慧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大力推進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智慧城市建設,以全面數字化引領産業轉型升級、推動高品質發展。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抓好220個省級重大項目特別是百億級標誌性項目建設,適度超前佈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消費持續恢復,拓展消費新場景,辦好“蘇新消費”四季系列主題購物節,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聯動,更高品質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我們堅持把服務國家戰略與推動江蘇發展緊密結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發展成效明顯,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取得重大進展,高鐵運營里程從“十二五”末全國第十四位躍升至“十三五”末第二位,2021年蘇中蘇北經濟總量佔全省比重提高到43.1%,全省城鎮化率達73.94%,糧食總産量達749.2億斤。我們將堅持優勢互補、協同聯動,加快推動形成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牢固樹立“一體化”意識和“一盤棋”思想,堅持龍頭帶動、各揚所長,積極推進“滬蘇同城化”,加快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支援南通建設滬蘇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支援鹽城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産業發展基地,把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和三年行動計劃明確的任務事項一件件落實到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局工作重中之重,嚴守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和重要農副産品供給安全,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讓新時代魚米之鄉更加令人嚮往。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爭創國家新型城鎮化高品質發展示範區,更高水準推進“1+3”重點功能區即揚子江城市群、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切實加強對口支援協作合作,加大産業、人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等方面支援力度,深化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大局作出江蘇貢獻。
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更高水準建設美麗江蘇。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十三五”期間在經濟總量增長44%的同時,碳排放強度降低24%,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下降20.5%;2021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天數比率達82.4%,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準。我們將更加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之路,讓美麗江蘇底色更加鮮明、更加可觀可感。統籌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上堅定不移、策略上穩中求進,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 1+N”政策體系,持續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著力抓好綠色低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碳排放權交易、生態碳匯能力提升等重點工作,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堅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推動環境品質持續改善。深入推進太湖治理,守住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底線。堅決抓好長江大保護,系統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深入實施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破解“化工圍江”難題,深化“美麗岸線”建設,抓好長江“十年禁漁”,紮實做好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保護好長江這條母親河、生命河。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更高層次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江蘇因改革開放而興,經過40多年大膽探索、創新實踐,營商環境總體水準位居全國前列。2021年江蘇市場主體累計達1358.9萬戶,實際使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位,保持穩中提質良好態勢。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江蘇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提供根本動力,必須緊扣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新要求,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積極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一體推進“放管服”改革,統籌抓好國資國企、科技、價格、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領域改革,以重點問題的突破引領改革向縱深推進。持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對標國際一流、先進地區找差補短,部署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提升行動,在企業註冊、電力獲得、通關便利化等方面不斷改進、持續發力,為企業發展和人才成長提供全生命週期保障,做到營商環境“優”無止境,讓江蘇成為全球創新創業“強磁場”。不斷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好用好自貿試驗區,深化南京江北新區、蘇州工業園區等開放平臺改革創新,推進外貿外資穩增量、提品質,更大力度集聚全球高端要素資源,以制度型開放引領高水準對外開放。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富成效推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強調要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江蘇始終把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落實“富民33條”等政策措施,每年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十三五”以來城鎮新增就業年均達144萬人以上,2021年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4.7萬元,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標準化配置實現度達90%以上。我們將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紮實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各項工作,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以高品質就業為抓手推動富民增收,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建設高品質就業先行區,實施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推進中等收入群體壯大行動,多渠道拓展居民增收空間,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確保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以優質均衡為導向健全公共服務體系,聚焦民生“七有”,圍繞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育幼、養老等領域,進一步提升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標準化配置水準,加大優質公共資源供給,推動從追求“有沒有”轉向注重解決“好不好”。以兜牢底線為重點持續改善基本民生,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城鄉低保托底、價格臨時補貼、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等政策措施,加大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力度,強化困難群眾兜底保障,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牢牢守住安全發展底線,更為有效防範化解風險隱患。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我們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安全生産專項整治“一年小灶”成效明顯,“三年大灶”紮實推進,2021年生産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在2020年大幅下降60%基礎上又分別下降35%和30%,重大風險隱患得到有效化解。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做好安全穩定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我們將切實扛起“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努力實現高品質發展與高水準安全良性互動。科學精準抓好疫情防控,時刻牢記“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嚴格落實“四早”要求,壓實“四方責任”,堅持“人物環境同防”,落實好180項應急處置能力項目清單,把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落細落實落到位,織密扎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疫情防控網。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産,深入開展“三年大灶”專項整治,壓緊壓實各方責任,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持續開展問題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著力提升本質安全水準,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加大對政府性債務、金融、房地産、大型企業生産經營、能源等領域風險排查化解力度,疏導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努力保持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