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科學文化是當下緊迫課題

發佈時間:2021-10-18 11:00:06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譚笑  |  責任編輯:申罡

 無論是解決“卡脖子”難題,還是消除“數字鴻溝”,抑或是提升大眾新冠疫苗接種意願,都離不開科學文化的建構。科學文化是當代文化的重要類型,它以現代科學精神為核心,既包含科學的知識形態,也包括科學探索中的理性、求真精神,還包括科學與社會之間所産生的互動效應,在整個文化生活中舉足輕重。當前,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高度重視科學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支撐作用。

發展科學文化能夠促進國民核心文化素養提高,形成理性求真精神風貌。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據中國科協發佈的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個百分點,但這一比例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衛生事件中,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展現。尊重科學、掌握科學思維方式才能在這樣的突發事件中拒絕謠言、理解專家倡議、自覺進行必要防護。發展科學文化有助於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思維的推廣和普及,可以直接促進科學素質提升。同時,科學文化更為核心的內容是科學家群體在研究、探索中所形成的理性、求真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在科學家內部推動著科學研究的進步與積累,也對公共理性的形成産生助推作用,比如實事求是精神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寶貴經驗,公共輿論空間中的爭論中同樣需要理性精神來形成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

發展科學文化能夠培育全社會崇尚科學的土壤,自下而上築牢創新基石。一方面,科學創新需要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梯隊,其基礎的來源是對科學探索有著濃厚興趣、對科學理想有著執著追求的青少年。這些種子能夠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前提是科學文化在全社會的潤物無聲。另一方面,科技創新不是實驗室中的閉門造車,還需要社會的認同、支援和容錯,需要産業鏈的對接、配套與激勵。只有與經濟體系、教育體系、生態文明等形成有機網路,科學創新才會是源頭活水,也才能有效地成為社會發展的加速器。科學文化是在社會中培育這一有機網路的重要保障,能夠引導企業自主追求更高品質的發展模式、引導人民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引導“後浪們”追求更為卓越的理想。

由此,科學文化為科技創新構築了厚實的底層基石,也使它更有強大後勁。此外,科學文化的重要意義還在於使科技創新保持在關懷人類良好生活的軌道上。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任其脫韁發展將會産生不可預見的後果,大數據演算法、基因編輯等都引發了相關隱憂。隨著高科技越來越超出人類日常理解,引導科技向善才能使得創新造福人類。科學文化的人文內涵擔負著這一迫切使命。

發展科學文化有助於構建國際交流共同話語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科學文化在其誕生和發展過程中慢慢形成了一套與之相協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産生了一套相應的話語體系。在全球化時代中,沒有哪種文化像科學文化一樣在全世界範圍內受到普遍認可,超越傳統、民族和國別的界限。它在實現平等互利的國際交流上有天然的優勢。科學研究中雖然存在著對外競爭和對內保護,但是這些競爭正是建立在對誠信規則、工作範式等深刻普遍認可的基礎上。科學文化的交流不僅僅是科學知識和技術的交流,同樣也是自然觀、共同體規則、價值標準的交流。如果説書法、國樂等傳統文化的國際交流是從“異”的角度進行的交流,那麼科學文化的國際交流就是從“同”的角度進行的交流。我們既需要將民族特色推廣到世界,也需要從共同話語出發不斷擴大共識。這樣的模式能更為實質地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更好地表達中國聲音。

發展科學文化有助於探索文化産業的新銳生長點,滿足人民新興文化需要。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增長。以科學文化為起點的眾多文化産業,例如科幻小説、科幻電影、科普短視頻、AR體驗等深受青少年群體的歡迎。這些文化産業在經濟效益上頗為突出,一些作品成為年度爆款和文化現象,社會效應也很可觀。它們激發了青少年的好奇心,鼓舞了他們對未知的探索慾望。

日新月異的科技帶來的變革如此迅猛和令人矚目,人們迫切希望了解科學文化,參與到科技生活中來,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這構成了切實的文化需求。滿足這一需求不僅能促進文化事業繁榮,更有助於幫助弱勢群體跨越“數字鴻溝”,踏上科技驅動的高速快車,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科學文化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科學文化,充實提升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品質,既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支撐。

 (作者:譚笑,係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哲學系主任)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