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棟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戰略哲學教研室
在四川省達州市的大山深處,有一座代號叫做630的變電站,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時期到現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它一直在大山深處默默保障著我國軍工産業基地和重要交通樞紐的電力供應,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一代代電力人仍然堅守初心,時刻準備,不斷提高鬥爭保障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黨領導的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們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勝利實現我們黨確定的目標任務,必鬚髮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兩個未有之大變局,進行偉大鬥爭,需要不斷提高戰略保障能力,才能夠在關鍵時刻頂得上踩得住贏得了。
戰略保障指的是為了使戰略目標得以實現、戰略思想得以貫徹、戰略計劃得以實施而採取的各種保障措施。當今世界,戰略已經突破傳統的軍事領域的範疇,上升為大戰略層面,也就是從過去單純的軍事實力抗衡轉變為國家力量的博弈,這種博弈既包括硬實力的比拼,也包括軟實力的較量,是國家全要素參與的競爭,需要強有力的戰略保障才能夠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保持戰略優勢。因此構建強大有力的戰略保障能力是培養戰略思維能力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代提高鬥爭本領的基本要求。
提高戰略保障能力要增強戰略預見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預見形勢發展的未來走勢、蘊藏其中的機遇和挑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過現象看本質,抓好戰略謀劃”。準確的戰略預見是有效進行戰略保障的前提,完善的戰略保障是發揮戰略預見效果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要有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對潛在的風險有科學預判,知道風險在哪,表現形式是什麼,發展趨勢會怎樣”,科學預判風險之後能夠及時的處理風險需要有強大的戰略保障,能夠為處理風險提供戰略工具和戰略資源,從而提高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國際空間驟然變冷,中國的周邊環境日趨惡化,局部戰爭爆發的次數不斷呈上升趨勢,中國面臨四面受敵的危險,中央在對局勢分析基礎之上,在“三五計劃”中做出了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的戰略判斷,推動奠定了我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基礎,為有效應對國際局勢帶來的衝擊做好了準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就是為了應對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所帶來的問題,通過不斷提高戰略保障能力,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提升應急處突水準,建立底線思維,防範重大風險,為我國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安全屏障。
提高戰略保障能力要堅持系統觀念。當今世界進入到大戰略時代,全要素的國家戰略博弈需要調動一切國家力量來實現戰略目標、執行戰略計劃和達到戰略預期,戰略保障不僅僅只是某個方面和某個局部的要素使用,而是要構建起能夠統一調配、科學搭配、高效供給的戰略保障體系,因此需要我們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同國家現代化發展相協調,搞好戰略層面籌劃,深化資源要素共用,強化政策制度協調,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系統觀念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大原則之一,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內容,強調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體;要從事物的總體與全局上、從要素的聯繫與結合上研究事物的運動與發展,“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運用新發展理念推動新發展理念落地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攻堅時期,改革發展任務艱巨,對頂層設計和戰略保障的要求更高,如何統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體系建構、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關係是新時代提高戰略保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有的時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時候又要以小帶大、小中見大,形象地説,就是要十個指頭彈鋼琴。”
因此需要運用整體論、系統論、開放論的方法來提高戰略保障體系的運轉水準,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協調發展,集中力量保障實施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同時要克服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做到技能突出戰略重點,又能保障戰略全面,從系統觀念和全局出發,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協調推進。
提高戰略保障能力要發揚擔當作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成立大會上指出:“聯勤保障部隊是實施聯勤保障和戰略戰役支援保障的主體力量,是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確保隨時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戰略保障是厲兵秣馬、未雨綢繆,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更是練在平時,用在戰時。
一方面,在重大戰略實施關鍵的關鍵時刻,往往就是對戰略保障能力考驗最為重要的時刻,能夠頂得住站得穩打的贏,敢於擔當敢於作為,提供強大的戰略保障是取得勝利的核心要素。抗美援朝的末期,當時為了爭取談判主動權,志願軍發動最後一次大型戰役,金剛川是本次戰役中重要的軍事通道,搭載著的岩裏橋卻被敵方損毀,戰士們連續七次修復三十七米長的大橋,用血肉之軀築起金剛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線的物資輸送,確保了戰役取得勝利。
另一方面,戰略保障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標準,才能在關鍵時期能夠迅速高效地運轉起來。從雪域高原到大漠邊陲,從叢林深處到遼闊海域,從三線建設到全國一盤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就始終將戰略保障體系建設置於國家戰略體系的核心位置,戰略保障雖然不在歷史舞臺最耀眼的位置,但是確為舞臺上唱出最美華章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發揚釘釘子精神,扎紮實實做好每一項基礎性戰略保障工作,才能夠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