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治理有“數”開新篇

發佈時間:2020-10-28 09:21:42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余茜  |  責任編輯:申罡

“最多跑一次”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城市大腦助力社會治理數據整合化,區塊鏈推動社會治理精細化、法治化,社情民意大數據分析平臺擴充民生訴求通道……“十三五”時期,一系列新數字政務平臺助力社會協同共治,先進的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數字化技術成為促進國家戰略和社會治理落地的手段和工具。通過數字賦能社會治理,我國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格局不斷健全,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化、專業化水準明顯提高,逐步探索出數字驅動社會治理創新的中國經驗。


當今時代,以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日新月異,給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治理、人民生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加強和改進社會治理創新,必須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社會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十三五”時期,我國牢牢把握數字技術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科技對社會治理的支撐作用,將數字技術全鏈條、全週期融入社會治理,提升不同場景需求下的社會治理能力。從廣東的“粵省事”、浙江的“浙裏辦”,到福建的“閩政通”、重慶的“渝快辦”,運用數字技術創新社會治理的地方品牌蓬勃興起,傳統政務服務越來越多地開啟“一網通辦”模式,既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優化了營商環境,又提升了社會治理水準,增加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指尖上的政務,螢幕上的民生,一個更加智慧的社會治理體系托舉了千家萬戶的便捷生活。數字技術被廣泛運用於簡政放權、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等政務服務領域。據悉,我國政務雲已經實現了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全覆蓋,地級行政區覆蓋比例達到了75%。通過“用數據説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人民群眾辦事更加方便快捷。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數字技術在疫情預警、傳染溯源、公眾防護、醫療服務和復工復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許多地方基於三大運營商數據的人口流動大數據分析,對駐留、到訪重點區域人群進行流動分析和大數據畫像,為有關部門提供了更為及時、精準、科學的決策支撐,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


“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準”“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為提高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提供科學的技術賦能路徑。“十三五”時期,各地廣泛建立社情民意大數據分析平臺,有了數據當“嚮導”,就能更及時、精準地分析大數據背後的真實社會生態和社會心態,民眾的“數字回聲”使得各治理主體更具“治理感知力”;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總結當地社會治理面臨的重難點問題,能更好地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服務的高效化精準化。如浙江“無證明城市”建設、上海“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這些都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一種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重塑,即用更智慧、精準、便捷的數字化方式,聚焦人民需求、注重人民參與、凝聚人民智慧,精準感知並解決社會痛點和百姓需求,補齊“人”的數字化短板,讓老百姓真正享受數字治理和數字經濟帶來的紅利。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站在“十三五”規劃收官、“十四五”規劃啟幕的歷史節點上,面對社會治理新形勢、新需求,我們要加快謀劃數字技術驅動社會治理創新,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的智慧化水準。如經過多年實踐已較為成熟的基層網格化管理,在物聯網、區塊鏈的“加持下”,基層網格早已融入社會治理的大格局,網格服務已成為化解矛盾的“減壓閥”,推動矛盾糾紛的化解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展望未來,數字中國將有著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治理有“數”的中國,也將擁有新的更豐富的內涵。


(作者:余茜,係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