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優秀傳統

發佈時間:2020-10-26 08:50:41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高翔  |  責任編輯:申罡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具有優秀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為我們走向未來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一脈相承的中國歷史文化賦予中華文明旺盛生命力


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至今仍充滿蓬勃生機與旺盛生命力,這在人類歷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跡。本固根深、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是鑄就這一奇跡的重要基礎。


先秦時期是中華文化的創生期,奠定了此後幾千年中華文化發展的基礎。考古發現證實,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經歷了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文化交流交融,中華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漸成形,國家由此誕生,“大同”社會理想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價值追求逐漸深入人心。在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我們的先人積累了初步的國家治理經驗,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法律、文化等各個方面,最終以典章、思想的形式進行總結和傳承。流傳至今的夏商西周國家治理經驗、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時期歷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漢至宋元時期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期,中華傳統文化在這個時期走向成熟並邁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郡縣制度的推廣、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動中國傳統社會形成國家治理的基本形態,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長期延續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和文化支撐,貫穿其中的價值主線是對“大一統”的堅定追求。與此同時,民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張、協和萬邦的天下觀等,也在實踐中得到豐富和完善。在追求“大一統”的歷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傳,民族英雄史不絕書。


明清以降是中華文化的轉型期,形成了具有深遠影響的豐厚遺産。這個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澱愈益深厚,“大一統”趨勢愈益強化,新生社會因素愈益彰顯。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全新歷史變局的出現和中國人民的抉擇。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深淵。面對新的時代變革,中華民族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甘沉淪、前赴後繼、浴血奮鬥,最終找到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澱、積聚的愛國情懷、創造活力被激發出來併發揚光大,古老的中華文化從此獲得歷史性新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經歷了風風雨雨,特別是近代以後遭遇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了,而且不斷浴火重生。今天,我們正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中華民族為何能生生不息、長盛不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具有獨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的有力支撐。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就充分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中國歷史文化形成自身的獨特優勢


中國歷史文化為何能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豐厚滋養、為中華民族走向未來提供強大精神動力?這與中國歷史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傳統、文化精神及其形成的獨特優勢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這種獨特優勢。


愛國主義。愛國主義精神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從屈原、岳飛、文天祥、史可法到林則徐、趙一曼、黃繼光,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國家赴湯蹈火,為民族舍生取義,其愛國情懷充盈環宇,感天地、泣鬼神,與日月爭輝,與山河長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像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是密不可分的。”


“大一統”。這是中國歷史文化中追求統一的傳統。《春秋公羊傳》最早提出“大一統”思想。韓非將“大一統”思想具體化,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權思想。降至西漢,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被漢朝政府採納。由此開始,“大一統”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基本原則,成為各族人民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思想武器。


崇尚善治。在數千年曆史發展中,中華民族開展了豐富的政治實踐,積累了深刻的治理經驗。國家治理是中國人高度重視的經世之學,推行善治、“知人安民”則是一以貫之的政治追求。例如,強調正己修身、為政以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施行仁政、政得其民的思想,對改善百姓生活、恢復和發展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治理理念,至今仍能給人以智慧啟迪。


以民為本。中國歷史文化自古就高度重視人民在國家中的主體地位,《尚書》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總體而言,儒家學説十分重視改善百姓的生活狀況,強調人民滿意與否直接關係到天下安危,主張“務令(百姓)家給人足,庶幾教化可興,此萬世治平之基也”。可以説,以民為本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世代相傳並歷久彌新。


改革創新。將中國古代社會視為停滯、將中華傳統文化視為守舊,是近代以來西方話語體系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偏見和曲解。事實上,改革貫穿于中國歷史的始終,創新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周易》中已有“變易”的思想。《漢書·禮樂志》載:“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近代以來,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變革更成為中國人的重要主張。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將中國人數千年的變革精神、創新激情昇華為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強大精神動力。


以文化人。中華民族自古就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禮記·祭法》雲:“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禮記·禮運》中所描述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等景象,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治理與建設確立了標桿,即道德高度發達、人民充分自律,這也成為後世統治者的共同政治理想。通過對百姓實施教化,進行道德培訓和規範,以文化人、安社稷而定天下,是古代中國為政施治的基本途徑。


協和萬邦。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崇尚“和為貴”“和而不同”“兼愛非攻”等理念,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在處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關係上,主張以“協和萬邦”為交往原則,以“天下大同”為追求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鑒往知來。中國人自古就重視歷史,善繼善述。自先秦時期起,中國人就開創了記述、傳承和借鑒歷史的傳統,《尚書》《左傳》《國語》等經典文獻中保存了大量歷史敘事。以《史記》《漢書》為龍頭的二十四史,比較完整地記述了古代中國盛衰隆替的軌跡。記述歷史的目的是鑒古知今,用歷史思維、歷史智慧啟迪未來。“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的歷史名句,“述往事、思來者”的治史情懷,是中國古人重視歷史、借鑒歷史的生動寫照,也是中國人民具有鮮明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的充分體現。


上述這些方面,只是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但足以體現中國歷史文化的獨特優勢。我們的歷史文化,浩瀚而寬廣、博大而精深,既鑄就也展現著中華民族獨有的價值和風範,是彌足珍貴、足以垂之久遠的精神財富,是偉大中華民族擁有堅定自信的底氣所在。


中國歷史文化是我們走向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歷史從來都不是冰冷的過去,相反,我們一直生活在歷史進程中。今天的現實既是對歷史的繼承,同時又是通向未來的起點。缺乏歷史關懷、歷史自覺的民族,不可能擁有遠大的未來。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堅定對我們民族歷史文化、歷史道路的自信,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中國共産黨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毛澤東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産。”中國共産黨成立近百年來,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歷史文化,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滋養自己,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抗戰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不斷夯實著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刻也離不開優秀歷史文化的支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中,我們黨高度重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善於從歷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例如,“小康”概念的提出,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古代治理思想的科學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彰顯了中國共産黨的根本宗旨,在思想文化上也淵源有自,承續和昇華了民為邦本的悠久傳統;“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體現出我們黨思接千載、對中外交流歷史的深邃洞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協和萬邦、追求大同的歷史傳統後先相承,展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天下一家、追求世界大同的博大胸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建立在堅實的歷史基礎上,接續著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集大成而開新局,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的卓越延續。新時代的中國共産黨人,要涵養歷史思維、汲取歷史智慧,通古今之變、明盛衰之因,善於傳承、勇於開創,不斷書寫民族復興的時代華章。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