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國網記者 申罡 李曉曼 時暢
近來,中美關係迎來多事之秋,美國在涉香港國安法、駐外領事館、南海等議題上動作頻頻。中美建交40多年來,雙邊關係也有曲折,但整體而言是合作大於競爭,而自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從把中國列為“競爭對手”開始,華盛頓對華認知就發生了本質變化。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學者孫成昊在接受《見智》記者採訪時,介紹了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華認知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建交之後到2001年中國入世,在這個階段,美國更多是居高臨下的姿態看待中國,並且希望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後,美國能夠將中國拉入國際體系,在美國眼裏,中國更像是“學生”。第二階段是中國入世之後,美國逐漸提出了希望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也就是説,美國認為中國已經完成了融入國際體系的過程,中國應當扮演共同維護國際秩序的“夥伴”角色。第三階段是特朗普執政以來,美國對華認知出現了明顯改變,認為中國的發展已經挑戰了美國利益,因此更多地把中國視為“對手”。
中美關係何以至此?孫成昊認為,中國的發展不是導致中美關係惡化的根本原因,近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發展的打壓才是中美關係滑向消極的主要原因。他説,美國對華政策轉向,究其根本是美國所謂“對華接觸政策”的前提假設就有問題。
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的內涵是希望通過接觸求改變,希望中國能夠走上美國所希望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然而,中國不僅沒有屈服於美國的壓力,還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因此,美國戰略界從2014年、2015年就掀起了對華戰略大辯論,其核心議題就是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是否已經失敗。7月2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了一篇頗具冷戰色彩的涉華講話。在演講中,蓬佩奧宣佈,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失敗。
儘管美方認為舊的對華戰略已死,但新戰略是什麼樣子卻沒有共識。在缺乏對華戰略框架的情況下,美國只能在各個議題上頻頻出牌,不斷試探中方底線,而這種莽撞的政策行為必然導致兩國關係惡化。
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孫興傑在接受《見智》記者採訪時認為,中美關係已經很難回到此前狀態。他表示,一個正常的中美關係首先是兩個主權國家的關係,但現在美國國內出現了一種傾向,有些政客用“共産黨中國”來指代中國,現在的中美關係被人為摻雜了太多意識形態對立的東西,這是冷戰思維作祟。
在奧巴馬政府時期,中美兩國都在探索兩個大國之間的相處模式和道路,包括中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在2018年的時候,中國提出的基於協調、穩定、合作的大國關係,就是中國期望的中美關係狀態。從這個出發點來看,哪些因素阻礙了中美關係呢?孫興傑認為,現在美國對中國是一種冷戰姿態。這種姿態帶來的挑戰就是美國從經濟貿易、地緣政治等方面對中國進行打壓,其目的就是想把中國拖入冷戰框架下。
中美關係的結構和美蘇關係有本質區別。美蘇關係不僅是兩個相互隔絕的大國及其國家集團之間的對抗,而且還代表著兩種意識形態的對抗。中美之間的關係並非如此,中國在經濟上已經深度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裏面,所以現在某些美國政客最想做的就是把中國從世界經濟體系中逼出去。
7月24日,中國外長王毅在同德國外長馬斯舉行視頻會晤時,應詢介紹了當下的中美關係。王毅表示,中國仍希與美國實現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他説,中國不會隨美方起舞,但也絕不容美方胡來。緩和中美關係符合雙方利益,中國應如何主動而為?孫興傑表示,從根本國家利益來講,中國自身還是要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還是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還是要一心一意、毫不動搖地把經濟搞上去。
孫興傑認為,中國在外交上要有所側重,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美方政客的一些挑釁行為,中國沒有必要每個問題都去回擊。中美之間的實力結構,還不允許中國跟美國進行全方位的正面對抗,更沒有必要跌入美國鷹派政客設計的戰略陷阱之中,中國現在有足夠的能力和實力保持戰略自主性,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不過,在關係到中國根本國家利益的問題上,還是要毫不動搖的堅決捍衛。”孫興傑説,但對於一些不影響中國根本利益的問題,可以態度柔和一些,在最大程度上爭取更多朋友,這也是國際統一戰線的思路。
孫興傑指出,美國現在其實並無辦法重組冷戰式的聯盟體系。
尼克松總統曾説:“今天我們走到一起,不是由於我們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於我們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我們每一方都有這樣的希望,就是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中美的共同利益依然存在。據《南華早報》25日報道,根據1月達成的協議,美中兩國官員們預計每六個月召開一次會議,評估協議執行情況。近日,有外媒報道稱,中美兩國貿易談判團隊預計將於8月舉行會談,這次會議將是“重要的轉捩點”。
正如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所説,中美關係的前途命運還是在對話合作,中方仍願本著善意和誠意發展中美關係,希望美方能重回中美關係發展的正軌。中美乃至所有國家都應選擇站到歷史正確一邊。
責編:蔣新宇
審核:蔡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