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人民至上 踐行初心使命

發佈時間:2020-07-13 10:40:2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袁世軍 王慶傑  |  責任編輯:申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並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落實到做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去”。天津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推動高品質小康社會建設,努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戰雙贏”


堅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天津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作為軍令、戰令,不折不扣認真落實,從最快速度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到全面進入戰時狀態、落實戰時機制、樹立戰時思維、採取戰時方法;從斷然處置“歌詩達賽琳娜號”郵輪、馬來西亞來津航班、天津動車客運段,贏得“海陸空”疫情防控戰役勝利,到“寶坻戰疫”挨戶敲門、萬人排查;從推出天津微醫網際網路醫院便民門診,線上義診、送藥到家,到安排財政補貼6800余萬元,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助力困難群體渡過疫情難關。天津戰疫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貫徹到底,救治攻堅、疫情防控齊頭並進,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細緻入微,凝聚起最寶貴的民心民氣。


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抓緊抓實抓細常態化疫情防控,持續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當好拱衛首都的“護城河”。全力推動復工復産、復商復市、複學複業,做好“接鏈”“促需”“護企”,暢通産業迴圈、市場迴圈、經濟社會迴圈,促進消費回升,狠抓惠企政策措施落實。營造“安商、護商”的良好營商環境,積極為市場主體牽線搭橋,幫助解決燃眉之急、尋找發展新機,推動生産生活秩序全面恢復。開展“雲招商”“雲洽談”“雲簽約”,向社會公佈今年重點建設、重點儲備項目清單,大大提振了投資信心。


堅定“化危為機”,推動高品質發展。天津把發展方位置於“兩個大局”中去考量,對“國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數,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挑戰,充分發揮區位、交通、政策等方面優勢,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搶抓智慧時代新機遇,緊緊扭住先進製造業、實體經濟這個根本,大力發展智慧科技産業,加快推動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特高壓等“新基建”,穩步推進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智慧+”升級,跑出産業轉型升級“加速度”,推動産業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連續舉辦四屆世界智慧大會,設立百億元智慧製造財政專項資金,創建60間智慧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打造智慧城市中新天津生態城樣板,提出港口智慧化轉型“天津港方案”,形成智慧科技的豐富應用場景。


2.念好“人民大學”,在砥礪初心中強化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天津堅持以民評民説為標準、以民心民力為依靠、以民意民聲為依據、以民願民盼為方向、以民惠民富為目標、視民苦民痛為失職,引領廣大黨員幹部在“人民大學”終身修煉中,實現執政為民。連續多年將財政支出的70%以上用於改善和保障民生,讓人民群眾及時享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要求,建立健全合理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堅持城鄉統籌,推進低保、低收入家庭、醫療救助等保障標準城鄉一體化,連續多年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連續13年每年實施20項民心工程,從城市到農村,項項都是實打實的硬任務、真舉措,從就業、住房、教育、養老、醫療到環境、食品安全、交通出行等各個方面,不斷補齊民生短板,讓群眾年年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凝聚起可貴的民心民氣。開展結對幫扶困難村工作,選派2000余名黨員幹部,組成684個駐村工作組,結對幫扶1000個相對落後的困難村,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雙腳沾滿泥土,心中沉澱民情,小康路上一個也不掉隊。


堅持“向群眾彙報”。天津建立向群眾彙報制度,請群眾評判,讓群眾監督。舉辦“向群眾彙報”主題新聞發佈會,新聞媒體推出“向群眾彙報請群眾閱卷”特別報道,讓各職能部門張榜公佈年度答卷,接受群眾檢驗。建立“津雲”大數據平臺,開設“政民零距離”“百姓問政”“公僕走進直播間”欄目,8890便民服務熱線全年無休,受理百姓訴求。每年20項民心工程項目的確定,先期通過媒體、熱線等廣泛徵集群眾意見建議,與百姓需求對標,由百姓做主。相關主管部門及時報告目標、進度和結果,讓群眾明明白白。工程驗收採取人大代表票決制,讓群眾監督過程、評價結果,百姓滿意才能算合格,讓群眾真滿意而不是“被滿意”。


3.增進民生福祉,算好民心大賬


從“小切口”解決“大民生”。解決群眾困難,不能怕麻煩,更不能“怕老百姓佔便宜”,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抓住百姓普遍關心的“一老一小”等“關鍵小事”,把小事當作大事辦。積極構建機構、社區、居家互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實現居家養老補貼城鄉統籌;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解決高齡和失能等老年人“吃飯難”問題;開設老年人手機培訓課堂;為老年人單獨預留掛號號源;優化老年人出行公共交通安排,著力解決老年社會問題,加大政府補貼、費用減免等政策支援力度;新增幼兒園學位6萬餘個,推動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


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實施市區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行動計劃,全面完成147萬平方米棚改任務和831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及遠年住房三年改造任務,6.3萬戶近30萬人受益。推出在職職工重病關愛和大病救助等普惠服務新舉措,面向基層把更多的工會會費直接用於服務職工。兩項政策共發放資金6000多萬元,受益職工2.75萬人。聚焦脫貧攻堅戰精準發力,安排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16.92億元,佔一般公共收入預算比例0.85%。實施幫扶項目1144個,助力受援地區2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敢於直面民生痛點。把群眾訴求作為工作出發點,制定“靶向”政策,根據天氣冷暖情況延長供熱時間,提高供熱服務品質,連續4年集中供暖由120天延長到150天左右。延長供暖期不向老百姓加收供熱費,政府因此每年增加供熱補貼資金20多億元。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歷史遺留房産“辦證難”問題,本著“新官要理舊賬”和依法依規原則,解決歷史遺留産權證辦理問題28.8萬戶,實現依申請應發盡發,讓群眾有了實打實的獲得感。


4.黨的領導“一根鋼釬插到底”,壓緊壓實民生保障的政治責任


用黨建創新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基層為上、基層為重、基層為要,聚焦基層黨建、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等主責主業,把制度落實與創新基層治理結合起來,持續深化“戰區制、主官上、權下放”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探索創新市域社會治理的“天津算式”,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時刻繃緊安全穩定這根弦,在全市開展信訪積案大排查、大起底、大清理,推動了1450件長期影響全市社會穩定的老大難問題“清倉見底”、徹底解決。在全市建設三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16個區、257個街鄉鎮和功能區中心均承擔起為民服務的使命。從原先的信訪部門一家“只受理不辦理”到“受辦一體”;從“一元化解”到“多元化解”;從“多頭訪、多地訪”到“跑一地、進一門、一站式”,一系列的改變就是為了把心貼近人民,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化解心結。


扭住重大民生問題不鬆勁。緊緊抓住良好生態這個最普惠民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決打贏藍天、綠水、凈土保衛戰。加快建設736平方公里雙城間綠色生態屏障。提升153公里海岸線生態功能,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1%。對875平方公里濕地自然保護區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使之成為京津冀地區的綠色之“腎”。加快推進京津冀大氣、水、土壤污染環保協同,關停“散亂污”企業2萬多家。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和“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建設美麗村莊250個。生態保護升級和持續改善,讓綠色發展的成果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民生福祉。


壓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責任。市委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項整治中,對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進行開門搞整治,重點對扶貧工作鬆勁懈怠、行政審批和政府服務效率低下、義務教育階段孩子輟學、低保專項治理、群眾“看病貴”“看病難”、食品安全、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等突出問題進行大排查、大掃除,列出清單、掛牌銷號,實打實、硬碰硬地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並通過媒體分期分批公佈整治成果,向群眾彙報、讓群眾評判、受群眾監督,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搞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增強了忠誠乾淨擔當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作者:袁世軍王慶傑,均係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