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新中國70年的歷史發展看,文化自信是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持續提升的結果,是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也更有能力和信心實現民族復興的時代要求,是中國共産黨長期以來探索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結果。
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翻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其中包括文化轉型與重建。然而,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任人欺淩的歷史剛剛終結,長期戰亂留下來的是一個滿目瘡痍、貧困落後的農業國家。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建成一個工業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強大國防,是壓倒一切的優先任務。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文化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配合和促進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
經過30年努力,中國終於建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鞏固的國防,從而更有尊嚴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依然貧困落後。為了趕上時代,通過改革開放加快現代化成為必然的選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才是硬道理,成為黨內外共識。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又經過30多年心無旁騖、埋頭苦幹,中國成功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居於世界前列,正闊步行進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途上。時代在發展,文化地位與作用在變化,人們看待文化的立場與態度也與時俱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和健全的時代,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社會階層的多樣化、利益與審美的多元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一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時代,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將更深地融入全球體系,不同文明文化間的交流互鑒將更上一層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意味著中華民族正處在強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中,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自豪、自信。
在這樣的時代坐標下,人們對文化作用的新認知不斷形成。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立於當今激蕩世界的根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地位與作用如此重要,呼喚著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巨大成功帶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基礎,催生著文化自信。可以説,文化自信是新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也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時代。從人類歷史特別是戰後的國際經驗看,一個強國,首先是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接著是軍事實力的壯大,最後是文化影響力的持續。在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軍事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比拼的恐怕就是文化影響力了。換言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然包括文化強國這一內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國人民不僅將為人類貢獻新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而且將把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
正是從國際國內的宏闊視野出發,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説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
無論就歷史還是現實而言,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産黨都是最有資格最有底氣堅定文化自信的民族和政黨之一。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構成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延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標識。以儒學為主體、儒佛道共構、法家墨家兵家等百家爭鳴,詩詞歌賦書畫小説等百花齊放,共同鑄就了人類文化史上一座璀璨奪目的豐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含有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為後人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無疑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産黨引以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在風雨如磐、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中,中國共産黨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斷奮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堅定,就是敢為人先、不怕犧牲、大公無私、革命必勝的信念信心。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構成了紅色精神譜係。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價值追求,以紅色精神為靈魂的革命文化,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實踐源泉和現實基礎。在70年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偉大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非凡成就;在70年曆程中先後凝成的艱苦奮鬥、勵精圖治、清正廉潔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精神,展示著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的品格和形象;70年間産生的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産生的大批現實主義優秀作品和對各種文藝新形式的先鋒探索,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創新力;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教育、科技、哲學社會科學、體育等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證明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成就和實力。
時代永遠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帶來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創新,從而為當代中國文化創新創造、為學術藝術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廣泛課題和廣闊空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歷史表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夠産生思想的時代。中國人民有足夠的底氣、資格、理由堅定文化自信,不負這個時代。
三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文化強國是其中應有之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而堅定文化自信,是堅持並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備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內涵豐富,可以從各個方面加以考察,但最重要的是幾種關係的處理,尤其是一元與多元、古與今、中與外的關係。
總結新中國70年文化建設經驗,一元主導與多樣化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首先要處理好的關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最重要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首先表現于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堅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和真理性,沒有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會失去指南、迷失方向。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有主體有主旋律,這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發展和人民精神生活提供正能量。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文化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另一方面,在唱響主旋律的同時,還要有足夠的自信倡導文化的多樣化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是複雜多樣的,只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是真正的文化繁榮。從價值追求到審美偏好再到表達形式高度同質化的單一文化結構,既不符合精神生産規律也被實踐證明為脆弱易潰。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就是以寬廣胸懷,包容和引導出於知識追求和審美偏好的文化創作與傳播,支援和鼓勵思想創新理論創新,促成一元主導多元和諧共存的穩定的文化結構與格局。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對待傳統文化,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要自信而自豪地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為中華民族也為人類前進和發展提供精神指引。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互聯互通的世界。自我封閉、夜郎自大沒有任何前途。毛澤東同志曾講,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我們應該吸收借鑒,但不能把一種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當成“唯一準則”。同時,他還強調,一些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可以用來説明一些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程,在一定地域和歷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們套在各國各民族頭上、用它們來對人類生活進行格式化,並以此為裁判,那就是荒謬的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首先表現于立足中國,體現中國本位、中國底色、中國風格,進行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文化創造創新。這並非意味著封閉或拒斥外來文化,相反,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收一切外來優秀思想文化恰恰是文化自信的表現,中國本位強調的是中華文化立場的重要性,強調的是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即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體現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努力創作同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我們這個蓬勃發展的國家相匹配的優秀文化作品,這是中華文化實力的象徵,也是自信的體現。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華文化一定能夠走向繁榮和復興,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楊鳳城,係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