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統籌銜接

發佈時間:2019-08-22 10:32:52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  責任編輯:申罡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當前“三農”工作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也明確指出“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這些都表明,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鄉村振興是脫貧攻堅的鞏固和深化,兩者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做好兩者的統籌銜接,是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為此,需要明確目標,精準發力,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發展總體要求,以推進物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生態宜居的現代化以及鄉村治理的現代化為抓手,聚力四個方面的統籌銜接。


1、加快産業發展:從産業扶貧到産業興旺


目前,很多貧困地區通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等傳統産業來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就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少地區探索並形成了初步的産業規模,孕育出擺脫貧困的新動能。從短期來看,發展就業門檻低、增收見效快的傳統産業,能夠較快地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目標。但從長遠來看,要想在脫貧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實現農業産業的現代化發展。這就意味著,貧困地區的産業發展要從簡單的産業扶貧模式轉換到産業興旺的思路上來,通過優化産業結構、延伸産業鏈條,進一步激發鄉村發展的活力,鞏固農村發展成果。這不僅有利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徹底擺脫農民增收、創收後勁不足導致的返貧現象,而且能夠推動貧困地區産業邁向高品質發展,接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加快産業發展,首先是了解、熟悉、掌握市場需求,特別是對接周邊市場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優化升級、促進産業融合”。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配資源、制定産業發展戰略是産業做大做強的先決條件。為此,需不斷延伸農業産業鏈、價值鏈,培養附加值高、抗風險能力強的富有競爭力的産業。其次,全方位、多維度地統籌佈局,在産業配置上實現長效主導産業和短效特色産業間精準有序銜接。最後,逐步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壯大鄉村特色産業,努力走出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


在統籌銜接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基於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避免貪大求全,盲目採取大規模農業、大機械作業的方式;統籌考慮小規模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關係,公平、協調推進。緊緊圍繞農業經營效率提高這一宗旨,轉變農業發展導向——由單純考慮增産轉向更加注重提質。在條件成熟的地區率先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實現農業高速度增産和高品質發展的充分結合。


2、強化人才支撐:從扶貧尖兵到振興隊伍


人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因此,實現“激活存量”和“吸納增量”,成為強化人才支撐、做好統籌銜接的關鍵。


包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等在脫貧攻堅階段,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是攻克貧困的尖兵。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後,按照保障重點、循序漸進的原則,他們將在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及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繼續發揮擔重任、打硬仗的作用:一方面,在消除絕對貧困的基礎上注重對相對貧困群體的日常性幫扶,減少和防止貧困人口返貧;另一方面,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要求,與時俱進地加強自身建設,讓“雁陣效應”更加凸顯。在持續激發以扶貧幹部為主體的現有人才活力的基礎上,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積極開拓人才培養新路徑,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創新創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振興隊伍。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扶貧同扶志相結合的要求,將提升貧困人口脫貧攻堅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都需要強大的人才力量,如果僅僅依靠包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或是外來人才的一腔熱情和身體力行,是遠遠不夠的。農民個體或者群體發自內心的脫貧致富願望和自發動力,直接決定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最終成效。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應讓廣大農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帶來的更高要求,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教育,激發農民群眾自我培養、自我奮進的內生動力。


3、推進鄉村建設: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穩步推進鄉村建設,既能進一步提升農村環境品質,讓脫貧人口更好地安居樂業,又能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縱深發展積蓄新力量,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質的提升創造新條件。


在脫貧攻堅階段,改善貧困地區居民基本生産生活條件是推進鄉村建設的首要目標,圍繞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的短板問題,以加大對水、電、路、氣、網、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為抓手來展開。近年來,隨著廣大農民群眾對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期待,農村建設的發力點需從填補基礎建設空白轉變到推動人與自然之間、城鄉資源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上來,從而逐步實現生態宜居這一目標。


推進鄉村建設,依舊需從“統籌”和“銜接”兩個層面發力。“統籌”強調的是對鄉村建設的全面把握,把鄉村建設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兩個總體框架下去考慮,以科學、環保的理念去推進城鎮化佈局和産業佈局,實現均衡發展。在原先滿足農民群眾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上,配合鄉村振興的發展需要,將基礎設施建設在覆蓋面上逐步擴大,在功能功效上有序升級。遵循鄉村建設規律和實際情況,著眼長遠謀定而後動,因村制宜、從容建設美麗鄉村。而“銜接”更注重找到鄉村建設各個環節間的內在聯繫,理順發展的邏輯關係,結合實際情況,聚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進程中的階段任務,找準突破口,排出優先次序。同時,需特別注重鄉村建設中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牢牢把握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的長期要求,在短期建設的各個環節中提升實效,防止“走彎路”“翻燒餅”。


4、完善鄉村治理: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脫貧攻堅階段的鄉村治理聚焦于推動貧困治理的現代化。貧困治理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再動員、再組織和再塑造的過程。貧困治理體制機制的完善,既直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又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累了大量的治理經驗。伴隨著鄉村治理涵蓋對象更廣、治理目標更高、應對挑戰更大,要求我們在現有貧困治理思維和做法的基礎上,圍繞鄉村振興的戰略佈局和脫貧攻堅目標任務2020年完成後的戰略思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鄉村振興基層基礎,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提供組織保障,確保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為鄉村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指明瞭方向,也為我們做好鄉村治理的統籌銜接瞄準了支點。從“自治”角度講,村民自治作為推進鄉村治理的基本形式,充分調動併發揮了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作用。這在鄉村振興中應繼續堅持下去,同時也需針對扶貧領域的腐敗和作風問題,加快完善“自治”體制機制。從“法治”角度講,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針對新時代“三農”工作出現的新問題,加快完善農業農村立法,依法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從“德治”角度講,重點是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與之呼應的正是“鄉風文明”的要求。在統籌銜接“德治”的過程中,一方面,注重“德治”的推進和深化,另一方面,注重發揮“德治”與“自治”“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相輔相成的作用,打好組合拳。


總體而言,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産業發展是基礎,人才建設是動能,鄉村建設是支撐,鄉村治理是保障,四個方面既互相獨立又相互統一。面對統籌銜接這樣一項巨大的系統性工程,需同時把握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正確方向,聚力四個方面,多管齊下。在牢牢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楊靜、楊向輝、張光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