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有的精彩

發佈時間:2019-08-16 13:51:16  |  來源:《求是》  |  作者:沈壯海  |  責任編輯:申罡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稱為“關鍵課程”、“不可替代”的課程,這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精準定位。思政課能不能真正發揮好立德樹人的關鍵性、不可替代性作用,歸根到底還要看思政課的教學品質;思政課能否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歸根到底也係乎思政課的教學品質。教學品質是思政課的生命線,是“金課”含金量的唯一計量標準。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思政課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加強改進思政課的合力不斷加強,氛圍愈益濃厚,創新性探索更加豐富,思政課教學品質不斷提高,效果不斷提升。我們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一項關於思政課的連續性年度調查(2014—2017年參與高校為35所,2018年為40所),也反映出思政課教學品質與成效方面的積極態勢。數據顯示,被訪大學生對思政課育德作用的肯定性評價,由2014年的45.5%提升至2018年的72.7%。在2018年底進行的最新一次調查中,有近八成的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總體狀況給予“好評”。大學生對思政課正面評價不斷提高,展現出思政課建設不斷夯實、教學品質不斷提升的良好態勢。


但是,也要看到,在加強改進、守正創新中提高思政課教學品質,我們還承載著很多期盼,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2018年度的調查顯示,有近兩成(19.6%)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評價“一般”,實際上也是思政課教學仍需努力的明確提示。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內容陳舊、方法呆板、簡單重復,或應付差事、空洞説教等現象仍然存在,影響著思政課的“到課率”、“抬頭率”,更影響著思政課的“入腦率”、“走心率”。提高教學品質,對於思政課而言,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是主角、是主導,是提高教學品質的關鍵力量。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的要求,系統闡述了思政課改革創新中需要堅持的八個“相統一”,揭示了思政課有效教學的關鍵,是提升思政課教學品質應當遵循的方法論。落實好這些要求,需要我們的教學在深、實、新、活上下大功夫、下足功夫。


一是在“深”上下功夫。思政課要實現政治引導作用,就必須在思想深度和理論透徹上下功夫。面對知識儲備更加豐富、理性思維更加發展、價值選擇更加多樣、思想渴求更為強烈,青春躍動、快速成長的大學生群體,思政課在以思想理論的深度增強課程的磁性方面,當有更多的自覺。這是思政課教學提高實效之需,也是大學生成長髮展之需。在教育實踐中,有的教學之所以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學生已有的認識水準上簡單重復,或者停留在紙面、字面上簡單打轉轉,沒有在透徹講解、循循善誘中讓學生感受到思想理論的穿透力、牽引力。在“深”上下功夫,尤需我們注重“超越已知”、“突破平面”。


“超越已知”,就是要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理論認知等基礎上再進一步、再深一層,引導學生在政治認知、理論思考、價值情感等方面有深化、有昇華。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時期都會接觸思政課,但高校思政課是最高學段的思政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在高校思政課的重要體現,就是深度上的加強和昇華。解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復性問題,路徑不在於將中小學生應當學習了解的內容推遲到他們上了大學後再講,而在於大學的思政課教學比同學們以往的學習理解更有深化。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精研大學階段的相關教學內容,還要了解中小學學段的相關內容,在把握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增加知識的深度和理論的厚度。


“突破平面”,就是在準確把握教材邏輯的同時,在具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展開過程中,實現對教材相關要點的深度展現。思政課教材因篇幅、體例等所限,對很多內容的呈現只能是簡明的、綱要式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自己打開、也引導學生打開理論的視野、歷史的視野、現實的視野、國際的視野,看得更深、更廣、更長遠,並在此過程中實現對教材中核心觀點、基本結論的深度講解和深度理解。“深”不是晦澀的同義語,不是故作高深、艱深,也不是生動的對立面,而是給學生以更深入的學理分析、更前沿的知識傳授、更深層的價值引導。


二是在“實”上下功夫。思政課教學的鮮明指向,是引導學生厚植理想信念、堅定信心信仰、提升境界情懷。理想信念、信心信仰、境界情懷,在有真理的力量、知識的力量、事實的力量作支撐時,才會更高遠、更堅實、更篤定、更長久;思政課教學,只有能夠很好解答學生實實在在的各種心頭之惑,才能發揮好育心鑄魂的作用。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學既要有內容之實,也要有解惑之實。


增強內容之實,需要思政課注重提升教學內容的知識含量、學術品位。我們應把課程作為科學來對待、來研究,在教學中體現出學科的真理性;應當基於紮實的學術探索,建設“有學”、“有道”的思政課,以知啟德、以學弘道,以透徹的學理分析説服學生,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自然科學知識傳授的有效對接,實現價值引導與知識教育的深層融合,在滿足學生對知識渴求的過程中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導,也由此改變一些人存在的思政課“不是學術”、“沒有學問”的誤見。


增強解惑之實,要求思政課教學時刻遵循理論聯繫實際的法則。理論聯繫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學風,也是思政課應當自覺弘揚的教風,是思政課能夠解真惑、真解惑的前提。任何思想理論,只有與實際緊密聯繫,才能得以更鮮活地表達、更生動地闡述,才能從抽象走向具體、更有力地“開悟”人。在我們的調查中,“密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多年來位居被訪大學生關於思政課教學內容改進建議的首條。可以説,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也是作為教育對象的大學生們對思政課教學的期盼。貫徹這一教學法則,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更多地走出書齋,深入社會實際,走進學生當中,精準把切社會的思想脈動和學生的所思所想,更清晰地了解實際是什麼、問題在哪、熱點往哪走;也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具有更紮實的理論素養,增強“迎著問題講”的實力和底氣,能夠説出實際背後的“道道”、問題中間的邏輯,給出清晰有力的思想引導。唯此,才能真正避免教學中由概念而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枯燥,避免將本來鮮活的理論,從生動的現實中剝離開來,流為遠離生活的思維演繹。


三是在“新”上下功夫。面對黨的思想理論的創新性發展,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創造性推進,面對時代的日新月異和世界的深刻變化,面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戰略要求,思政課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成為新時代精神動能的激發者,成為青年大學生思想成長的引領者。在“新”上下功夫,要求我們用好新教材、探索新形態。


黨的十九大之後,高校思政課教材進行了全面修訂,推出了新的版本。新版教材更加充分地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進展,反映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是思政課教學的基本依據。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學應當建立在對新教材的準確把握和整體遵循上,避免教學中“拿著新教材”、“朝著新學生”,但“照著老教案”、“講著舊話語”等現象。


在探索新形態方面,近年來涌現了許多生動實踐。線上課程、智慧課堂、問題鏈探究、混合式教學、情境劇體驗、微電影導學、選修課創設等,都對思政課教學改革産生了新推動。從2016年秋季起,武漢大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聯手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愛課程”網)整體推出四門思政課線上開放課程,並在此基礎上深化探索混合式思政課教學模式,取得良好成效。截至今年7月,課程已完成三次迭代,累計選課人數逾55萬。我們需要在繼續深化這些有益探索的基礎上,深化學理提煉,加快構建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學理論,以更好地指導教育教學創新實踐,推動改革創新成為思政課教學中的普遍自覺。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課教學的“求新”,是守正與創新的統一,我們不能在不斷“開疆拓土”中忽視對規定必修課的精耕細作,不能在形式與手段的創新中忽視對內容本身的更多關注。


四是在“活”上下功夫。思政課教學之“活”可以而且應當表現在許多方面,如方法之活、話語之活、形式之活等。教學之“活”的最關鍵處,在於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的統一,在於教師充分發揮教學過程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激活學生學習主體性,使學生成為活躍的發問主體、積極的思考主體、主動的探索主體、思想理論的自覺傳播主體和踐行主體。有了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有效激活,思政課的教學才會是有交流互動、心靈對話、思維碰撞、情感共鳴的教學,才能收穫學生發自內心的真誠喝彩聲、持久鼓掌聲;思政課學習才不會流為簡單的詞句記誦、概念復述,知識才能更好地化為信仰,思想才能更好地見諸行動。我們經常念及的“教學相長”,便是生成于這樣的教學狀態之中。充分激活學生學習主體性,需要教師深度關注學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認知學習、成長髮展、資訊接受的特點和規律,掌握學生關注的熱點、心中的疑點、思想引導的著力點,從而以學生為中心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研究學生,可以也應當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課堂對話、課後交流、集體活動、個別輔導、作業批改、試卷分析等,都是我們研究學生的好時機、好途徑,關鍵在於我們有無對教學的真情投入和對學生的真心關愛。


在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各類實踐探索中,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經典研讀,應當給予更多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共産黨人的“真經”,中華民族的文化元典承載著中國人的精神命脈。熟悉我們的經典、元典,是堅定“四個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路徑。從總體上看,對於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華文化元典中的不少篇章,當代大學生並不陌生,且閱讀率呈不斷提升的態勢,但客觀而言,接觸和熟悉的程度尚需普遍提升,理解和踐行的狀況也不樂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相關課程的教學,都要注重引導大學生更多地“走近”、“走進”經典,涵泳其間,滋養正氣、淬煉思想、昇華境界、堅定自信。


把思政課教學講深、講實、講新、講活,將八個“相統一”落到實處,是與思政課教師的素質緊緊聯繫在一起的。講臺上的精彩,絕非僅僅是一個教學技法問題,它是教師理想信念、育人情懷、知識素養、教學能力的綜合展現。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對黨的領導的堅定信任,沒有厚實的思想理論和知識儲備,沒有為黨和國家育才造士的深情厚感,再好的教學技法,都不可能得到良好運用,不可能産生感染力和感召力。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闡述思政課教師的素養問題,意義也在於此。育人有法,但歸根到底,育人者,是以人育人。思政課教師應當珍惜新時代學科建設和教學事業的大好發展機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強內功,多磨礪,講出思政課教學應有的精彩,發揮好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性、不可替代性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