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體經濟自主創新助力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

發佈時間:2018-11-15 10:31:48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李旭章  |  責任編輯:申罡

自主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越是環境複雜,我們越是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深入。並強調,中華民族奮鬥的基點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創新,所有企業都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奮鬥。可以説,創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一詞的提出者聖西門被科技的巨大潛力所鼓舞,首先論證了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關鍵是管理效率和工業化,“科技是進步的關鍵”。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們一度只強調各盡所能、按勞分配,而忘記了支撐這一理想制度的技術基礎:科技和創新。我國現在進一步改革開放,實質是回歸社會主義本源,讓各種類型的企業更加注重自主創新,促進産品品質提高、社會財富增加、人民生活水準邁上新臺階。


第一,企業聚焦主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具有引領作用,而企業是創新主體,企業自主創新居於核心地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可以借助經濟、技術、資訊優勢,努力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高科技企業要把加強基礎研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在基礎研究領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加強頂層設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基礎研究研發投入,發揮國家隊的作用,支援建設若干個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一批國之重器。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和企業。調整現有行業和地方的科研機構,充實企業研發力量,支援企業成為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鼓勵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投入。


我們要推動製造業企業與新一代資訊技術深度融合,通過人工智慧、機器人、數字製造、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推進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構建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提高製造業技術水準和核心競爭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提升實體經濟發展品質。


創新創造創業離不開中小企業,我們要為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好條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貫徹黨中央關於支援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政策、融資、營商環境等方面幫它們解決實際困難;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要聚焦主業,加強自主創新、練好內功,努力實現新的發展,為祖國強大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貢獻。一個企業,如果什麼都做,便會失去了主攻方向,儘管可以得一時之勢,卻很難取得很大成功。在我國經濟進入高品質發展的今天,每一個企業都應該具有創新思維,以創新視角找到自己的獨特位置;在某一個領域,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增強本企業和相應産品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培育大批創新人才,為實體經濟創新提供人才支撐。要注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用創新的眼光看待創新型人才。一切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技術創新以個人的創造力為基礎,要鼓勵獨立思考,而不是用一套模式來“統一”人的思想。被稱為 “十九世紀英國的靈魂”約翰•密爾在談到那個時代的中國:“有最好的智慧、最好的管理”卻導致“幾千年的停滯”,因為“用同樣的思想和規則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把人弄成了一個樣子”。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當代中國,一定要走出這種“古老-停滯”定律,不拘一格降人才,讓創新思想競相迸發,讓創新型人才在我國企業自主創新中發揮生力軍作用。


創新型人才是企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抓手。創新型人才依據自身知識儲備,接受創新思維,整合各種創新要素和資訊資源,在充分利用企業創新資源的基礎上積極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進行創造性變革。創新型人才有助於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産品供給品質、供給效率和企業綜合實力。創新型人才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加強科教融合、校企聯合等模式,培養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場運作、具備科技背景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包括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對創新型人才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讓他們各得其所。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改進完善人才評價體系、科研績效評價體系,改革創新選人、用人、育人機制,為創新型人才創造發揮作用、體現價值的平臺和環境,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第三,創新鼓勵自主創新的機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企業自主創新同樣有機制現代化問題。解決好一定程度實際存在的領導拍腦袋、技術專家看眼色行事等問題。完善符合技術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力求技術創新活動效率最大化。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人才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放活科技成果處置權、收益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動技術創新的強大合力。企業自主創新,可以更多,甚至完全尊重市場的選擇,主動權可以更大一些;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的企業,更可以先行先試,創造出更多可複製的經驗和模式。國家、企業、社會合作,共同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實現升級,造福社會,助力國家和民族復興。


第四,政府提供制度建設和政策支援,社會營造崇尚自主創新的環境。正如生命需要陽光、水和空氣,創新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和創造,突破已有思維定式,創造出新的模式、産品,後人對前人的超越、把前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這就意味著未知和不確定性,甚至失敗,需要敢闖敢試、敢於冒險。企業是自主創新主體。政府不應該過多干預微觀經濟活動,但要營造創新環境、注意創新政策引導和平臺搭建工作。一方面,創新可以為企業帶來獨特的發展空間和超額利潤,這樣,政府只要提供明確的産權保護,保證創新具有相應的高回報即可;另一方面,創新本身是一項週期長、風險大的活動,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援。在資金、場地、平臺、政府採購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為“雙創”蓬勃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和有利環境。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企業與科技仲介機構的合作也是規避市場風險的必要手段。


10月24日通車的港珠澳大橋集橋梁、人工島和海底隧道于一體,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工程,也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複雜、建設難度最大的海洋工程。港珠澳大橋核心工程——島隧項目的總工程師林鳴概括了成功背後的秘訣:整合全球資源是做事的正確方式,但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自主創新不是保守封閉。恰恰相反,我們要在深度開放中廣泛吸收、利用、再提升、再創新。就像飯碗要端在中國人手中一樣,關鍵核心技術也一定要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發展都不能離開創新,大創新有大成就,小創新有小成就,不創新沒成就。我們既要獎勵成功,又要容忍失敗,要弘揚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對創新行為實施包容性審慎監管讓創新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推動形成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