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的心意是對群眾的真情實意

發佈時間:2018-06-12 09:36:38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李洪興  |  責任編輯:申罡

最近讀到一篇小説,頗有意味。故事主人公劉永福創業搞了個葵花園,向日葵蔫了一片,他想找專家看看。可是,路上被人拉著問長問短,後來才知道是分管旅遊的副市長。沒多久,當地副縣長、副鄉長都來落實這位副市長“指示精神”,劉永福不得不和村委會主任一起熬夜寫葵花園發展規劃的報告,錯過了請專家的最佳時間,向日葵“已經沒治了”。劉永福搖頭説,這活兒太折騰人;副鄉長則直嘆氣,可惜了領導的一片心意。


這是一則故事,卻能從中看到現實中的些許影子,令人不禁深思:這是怎樣一種“心意”?為何基層幹部會感嘆“可惜”?


其實,個中答案不言而喻。老百姓被各級領導幹部關心關懷,顯然是好事,也有利於解決創新創業路上的種種難題。可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一些繁冗複雜的瑣事、應付而耽誤了正事,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故事也正體現了這一點,“三級領導”的重視並沒有換來好結果,反而徒增煩惱。為何會這樣?恐怕還是與有的幹部片面理解上級意圖、刻板貫徹上級精神、走樣執行上級政策有關,這何嘗不是形式主義的表現?


形式主義易壞事,形式主義最誤事。上世紀50年代,一部名為《新局長到來之前》的電影,就辛辣地諷刺了這類現象:總務科的牛科長為了討新領導歡心,在辦公室裝修上做足了文章,事必躬親,卻對漏雨的職工宿舍、淋雨的公家石灰不聞不問。這不僅刻畫出一副溜須拍馬的嘴臉,而且將形式主義的壞處生動地呈現出來。實際上,這樣的“官場現形記”時有出現,就是只唯上、光務虛、不為民。由此衍生出的“心意”,既談不上可惜與否,也需要仔細甄別。


領導幹部的心意,就是對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意。是不是可惜,值不值讚揚,不是領導幹部自己説了算,而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換言之,讓人們感動的領導幹部“心意”,應當是用實際行動去貼近群眾、服務群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問長問短”的調研所得,變成沉得下去、落地有聲、解決問題的真辦法、實舉措,讓群眾在幹事創業中增強獲得感。


心意,不是單純的情感表達、語言問候,更需要一諾成行、立竿見影的行動。這就如同焦裕祿“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係”,蘭考的泡桐枝繁葉茂;也像楊善洲所説“帶領群眾幹,做給群眾看,不高高在上瞎指揮,群眾才會服你”,荒山因栽下一棵樹就會綠一小塊進而打造成綠洲;更似廖俊波一直堅持“能到現場就不在會場”,他走到哪,哪就會大變樣……榜樣最具説服力,他們足以照見共産黨人的“心意”,也足以承載共産黨人的信念,更能激勵一代代共産黨人為了人民幸福、民族復興而賡續奮鬥。


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離不開求真務實、真抓實幹,同樣也在逐漸消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干擾。


看領導幹部的心意如何,關鍵要看老百姓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只有辦實事不圖虛名、求實效不做虛功,我們努力創造的業績才能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