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共産黨宣言》中唯物史觀思想的當代意義

發佈時間:2018-05-08 09:46:49  |  來源:求是網  |  作者:劉慧  |  責任編輯:申罡

在《共産黨宣言》中,唯物史觀不僅被當做邏輯基礎,而且作為核心思想貫穿于全部內容之中。一部著作無論它離當今的時代有多久遠,只要它包含著真知灼見,那麼它的思想就永不會磨滅,甚至會因時代變遷而愈加得有魅力,《共産黨宣言》中唯物史觀就是如此,即使到了今天,這一思想仍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


一、唯物史觀對黨建工作有積極的理論指導意義


“每一個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産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産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説明”。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十分強調“經濟生産”,即揭示了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而生産關係作為經濟基礎,制約和支配著全部上層建築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當今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種思想傳入我國,與我國國內的現存思想、制度等發生碰撞的客觀現實以及我國允許多種所有制並存、允許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這些複雜的社會存在無疑決定了社會意識的複雜性,也就決定了社會意識中既有積極高尚的成分的存在也有消極腐朽的意識存在。同樣,黨記憶體在的腐敗現象就是消極、腐朽的社會意識的一種表現。為此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生産力,從根本上創設消除腐敗的途徑,同時要注重生産關係,對不適應或者阻礙生産力的部分進行改革甚至是剔除;也要重視社會意識的反作用,發揮積極、高尚的社會意識的作用。


二、唯物史觀對和諧社會建設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正是因為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矛盾的互相作用、不斷發展才持續推動著社會進步。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因此,我們要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就必須重視上層建築的改革與完善,即高度重視體制改革,不斷促進政治文明的發展,不斷完善監督機制,實現民主政治。只有這樣,才能為實現和諧社會提供政治保障。同時,著作中還提到了實現和諧社會的條件,即無産階級要實現發展,穩固政權,首先要大力發展生産力,同樣,和諧社會建設的前提必然也是生産力的大發展。此外,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還闡述了學習與教育的重要性,為此,要實現和諧社會,一個重要條件便是教育的發展與文化水準的提高。而隨著人們文化水準的提高以及思維方式的改變,反過來都會推動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繼而推動和諧社會的發展與實現。


三、唯物史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思想武器


在《共産黨宣言》一文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事實證明,馬克思恩格斯這一科學預見是具有極大的前瞻性的,如今,在社會主義下,這一科學預見正處於不斷發展、實現的過程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産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向共産主義社會邁進的階段性戰略目標,此目標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有著密切聯繫。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我黨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給予了人自由全面發展以保障的同時,更豐富發展了人自由全面發展思想;另一方面,人自由全面發展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來説是不可或缺的條件。社會是由無數個個體組成的,個人是社會的細胞,社會與人是統一體。一樣的道理,人自由全面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統一體。為此,我們無疑要堅定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滿足人民的需求與利益,同時將人全面自由發展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標桿,來不斷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總之,《共産黨宣言》中所蘊含的唯物史觀,即使過去了一個半多世紀,也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堅持和發展唯物史觀,對牢固樹立共産主義理想信念,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將《共産黨宣言》的唯物史觀思想與我國實際相聯繫,對於完善黨建工作,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實現中國夢都有著豐富的理論價值和當代價值。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