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幾個問題

發佈時間:2018-03-01 07:29:14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作者:高長武  |  責任編輯:申罡

作者:中央文獻研究室 高長武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把這一要求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以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起,確定為開展文化建設、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重要工作方針。那麼,究竟該怎樣認識這一方針?在實際工作中又該怎樣把這一方針落到實處?至少有如下幾個問題,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重要前提:


辯證客觀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


思想認識是行動落實的先導和前提。做任何工作,如果思想認識上有偏差或者不到位,行動落實上就一定會受到影響。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個重要的思想認識前提就是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辯證客觀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


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對歷史中國和現實中國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從歷史的角度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係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現實的角度看,今日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現實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歷經幾千年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今天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深深地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和突出優勢。


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中存在的消極成分及其與當代中國社會不相適應的地方。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準、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比如,“三從四德”“愚忠愚孝”“男尊女卑”“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與此同時,客觀實際總是不斷變化的,社會總是往前發展的,今日中國相比于歷史中國,所處的歷史條件和面臨的具體情況畢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即使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些優秀成分,到了今天可能也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和時代需要了,它們與今日中國正在努力建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已經存在許多不協調不適應的地方。


對於中華傳統文化,只有在辯證客觀地認識的基礎上,才談得上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果奉行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無視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把它説得一無是處、踩到地上,或者奉行復古主義的觀點,忽視其局限性和落後、消極因素,把它説得盡善盡美、吹到天上,那麼還有什麼必要進行轉化和創新呢?


內在關係:既密切相關又有所區別


關於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我們多是放在一起説的,但二者是不是一回事、完全可以畫等號呢?應該説二者既密切相關又有所區別。


習近平總書記對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下過明確的定義: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從這樣的定義來看,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一個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整體,卻又各有側重、有所區別。二者的緊密聯繫突出體現在,它們都是要在鑒別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條件和實際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和發展,而且在改造和發展的具體內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處。同時,二者在著重點、對象、途徑、目標上又有所區別。從著重點上看,前者的著重點在於改造和轉化,後者的著重點在於創新和發展;從對象上看,前者是“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這其中既包括內涵也包括形式,當然內涵和形式都是作了限定的,內涵是要有當代借鑒價值的,形式是陳舊落後的,而後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這裡只是指內涵而不包括形式,當然這裡的內涵也不是泛泛而談,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的內涵;從途徑上看,前者側重“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後者側重對傳統文化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從目標上看,前者重在激活由於表達形式陳舊等客觀原因而減少甚至喪失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而後者則重在進一步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這些聯繫和區別,決定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密切相關、前後相繼的關係。只有通過改造和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和發展;只有把傳統文化中對今天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進行改造和轉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才能推動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創新和發展;只有首先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才能進一步增強其影響力和號召力。概而言之,創造性轉化是創新性發展的前奏,創新性發展是創造性轉化的昇華。而這實際上也符合文化傳承發展的一般規律。


如果把中華傳統文化比作一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完成的大文章,那麼,創造性轉化就是結合今天的社會實際,對這篇文章已有的於今天依然有借鑒價值的觀點,在賦予其新的內容的同時,用今天人們比較通用和熟悉的文字表述出來,而創新性發展則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結合當今社會發展進步的實際和需要,續寫新的篇章,使這篇大文章的內容得到拓展、豐富和發展。


主要目的: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應無病呻吟、無的放矢、漫無目的,而要聯繫實際、有的放矢、服務現實。也就是説要堅持問題意識,著眼于現實需要,同我們正在從事的實踐相結合,同我們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聯繫,努力解決和回答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政育人、文以化人的作用,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簡而言之,就是堅持古為今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或許有人説這是“文化功利主義”。不能這麼説。文化作為政治、經濟的集中反映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和前進方向自然要從屬並決定於整個社會特別是政治、經濟的發展方向,服從服務於社會發展特別是政治、經濟的發展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要服從服務於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正所謂“文事隨經濟、政教而變化”,哪有文化脫離了當時當地的客觀情況和實際需要還長期保持欣欣向榮呢?


而從今日中國的社會現實需要特別是要應對和解決長期以來經濟快速發展所積累的社會問題的需要來説,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正逢其時。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德教為先的思想,關於天下為公、貧富有度、與天下同利的思想,關於以民為本、以政裕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關於萬物自生、不信鬼神、重視人事的思想,關於以道制欲、不為物使、儉約自守的思想,關於克己奉公、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思想,關於知行合一、以行為本、知易行難的思想,關於道立於兩、陰陽共生、物極必反的思想等,對於應對和解決社會上存在的道德滑坡、貧富差距拉大、官僚主義、迷信愚昧、消費主義、個人主義、主觀主義、極端主義等現象和問題,是頗為契合、大有助益的。但是,這些思想無論是在內涵還是形式上並非都能與今日中國的社會實際和實踐需要相適應相符合,因此,這就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像以上列舉的這些思想,就應該成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點。


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是一個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一切認識的來源和發展動力。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開展任何工作,如果只説不做,只是陷到故紙堆中冥思苦想,待在講壇上坐而論道,關在辦公室裏閉門造車,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紮實幹出來的,而不是空想出來的。要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實,關鍵是要付諸實踐、行動起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