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外語教育應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發佈時間:2018-02-12 08:00:20  |  來源:文匯網  |  作者:梅德明  |  責任編輯:申罡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梅德明


剛剛過去的1月,教育部密集發佈一系列與外語教學密切相關的政策:1月16日教育部宣佈印發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 (2017年版)》 和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 (2017年版)》。1月30日教育部再次宣佈實施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品質國家標準》。這意味著,我國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成才為核心,以素養發展為目標,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關於外語教育的國家最新標準,無論是普通高中還是高等學校的相關專業,都強調“外語教育”必須培養學生的“中國情懷”“國際視野”“文化意識”“思維品質”“人文素養”及“溝通能力”,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堅守中國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主動積極地與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外語教育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全球化時代的年輕人,需要的是全球勝任力,而這要以語言為基礎。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今世界的重要命題,也是外語教育者的時代責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的基礎是語言互通。


2017年12月12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和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零點項目共同主持發佈了 《PISA全球素養框架》(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全球素養是指青少年是否具有考察當地、全球和跨文化的問題,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的互動,併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的勝任力。


全球勝任力是全球化時代的綜合素養,也是基於雙語甚至多語種能力,融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于一體的21世紀公民素養。因為全球問題既涉及語言學科和自然學科,也涉及到相關地區的歷史、地理、人文,以及跨文化、跨疆界等相關知識的理解。


我國外語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外語知識和語用能力的同時,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需要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全球勝任力。


這種勝任力不僅是語言溝通能力,更是從多個角度審視、分析、理解、評判並積極回應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能力;還包括要了解不同觀念産生的歷史地理和社會文化原因,理解差異性對認知能力以及元認知策略的影響,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恰當、有效互動的人文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在外語教育中融入全球勝任力的培養和發展,這是時代賦予外語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一個民族的語言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學習和運用不同的語言,不僅可以滿足交際需要,還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性,理解人類的多元思維模式,客觀理性地看待世界。對國家來説,有利於國家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同時也是國家安全的需要。


外語教育要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要體現國家意志和主流核心價值觀,必須回答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核心問題。


外語學科教育必須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即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應該以中國情懷和中華基因為根基。


語言教育的原點是人的教育,因而語言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人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的全面發展。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外語教育旨在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通過創設一系列基於現實社會情境和跨文化交際語境,融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與一體的學科學習活動,來培養學生學科的核心素養。


外語學科核心素養體系涵蓋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學科教育的目標要素。其中語言能力是基礎要素,文化意識是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是心智特徵,學習能力是發展條件,這一素養體系是外語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古人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見。”(《禮記·大學》)“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 我們要倡導結構化的語言內容學習、情境化的語言知識及技能運用、過程化的學業品質評價。


語言能力不僅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説、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還包括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意識、語理認知、交際策略和溝通能力。


文化意識指對祖國文化的自信、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優秀文化的認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應具有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


思維品質指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體現的思維能力,包括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全球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世界的能力,對多元文化進行比較並做出正確價值判斷的能力。


學習能力指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外語學習策略、拓寬外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外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


外語教育必須在學習者身上形成整合的、可內化、可遷移、可重構的核心素養,融合認知性素養和非認知性素養,形成元認知能力,轉換為勝任力和創造力,伴隨學習者一生,使之終身受益。


外語學習應該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的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主題為內容範疇,以多模態語篇為學習載體,從語言的感知和解讀,到意義的判斷和建構;從語言學習的知識輸入,到語言學習者的意義表達,這些是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綜合發展、迴圈而上的過程。


我們通過對口頭或書面語篇進行解讀、評判和闡釋,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形成語用能力;感知和理解文化異同,形成文化意識;學會辨析和處理資訊,提升思維品質;運用有效策略和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要素在外語學習中交織融匯、協調發展,歸根結底是外語學習者在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諸方面的綜合發展。


外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是互為因果、互為依存、融為一體的。


這些都折射出充滿著人類活動的真人世界,而“學習能力”則是人發展的必備條件,無論是學習外語的能力,還是用外語進行學習的能力,其本質是語言人、文化人和思維人在其與世界互動、與工具互動、與人群互動、與自我互動過程中的關鍵路徑和有效平臺。


外語教育追求工具性價值和人文性價值融合統一的語言教育。輕視工具性的人文價值教育最終培養的是空談家,忽略人文性的工具價值教育最終造就的是空心人。只有將“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統一的外語教育,才是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育人工程。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我國外語教育,是以文化人的教育,力求做到教育內容結構化、內容學習情境化、學習評價過程化、評價目標高階化。外語學習者的大腦不是被動存儲的資訊硬碟,而是主動建構的思想內核。我們要轉變以語言知識為主要目標的狹隘的外語學習觀,改變以知識記憶為主要任務的學習方式,打破語言知識和技能分解式訓練的方式,倡導互動學習、深度學習、強化學習和拓展學習,從語言碎片的機械識記走向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融會貫通及有效運用,從關注語言知識與技能操練走向關注語言素養、人文素養和思維素養的融合發展,從“學會”走向“會學”及“會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