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中國啟示

發佈時間: 2017-12-04 13:46:50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胡鞍鋼  楊竺松  |  責任編輯: 申罡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發展問題,核心是如何讓廣大發展中國家更好實現發展。在如何實現發展這個根本問題上,中國成就塑造中國典範,中國方案彰顯中國智慧,中國貢獻惠及整個世界。具體來看,中國從發展之“核”、發展之“策”、發展之“道”三個方面對發展中國家探尋現代化之路提供重要啟示。

發展之“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習近平同志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中國共産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執政理念,在發展問題上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從制定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到提出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反映出中國共産黨堅定的人民立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堅持人民立場,進一步形成和發展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中國共産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使中國的發展具有高度人民性。因此,中國的現代化是為了人民的現代化,極大激發了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人民在整個現代化過程中群策群力、共建共用。這是中國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越來越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現代化經驗對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啟示。

發展之“策”:中國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帶來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引領中國現代化路徑全面升級。中國現代化路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資訊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準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後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工業化方面,我國主動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機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若干優勢産業和一批骨幹企業,走出了新型工業化道路。在資訊化方面,積極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帶動全社會興起創新創業熱潮,資訊經濟在我國國內生産總值中的佔比不斷攀升,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在城鎮化方面,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解決好人的問題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更加注重科學規劃城鎮空間佈局和産業佈局,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以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促進農業現代化,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強農惠農富農舉措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

推進基礎設施革命,跨越“發展鴻溝”。基礎設施落後是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瓶頸,也是很多發展中國家難以跨越的“發展鴻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礎設施革命。1950年,中國鐵路總里程僅有2.18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數為零。2016年末,中國鐵路運營總里程已達12.4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2萬公里以上,相當於全球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的2/3,高速鐵路已成為中國自主創新和中國製造走出去的新名片。2014年末,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1萬公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6年末又增至13.1萬公里。中國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總量也已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中國還建成一大批高水準重大交通樞紐工程,形成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路,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已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瓶頸制約”轉變為“重要支撐”。在網際網路時代,資訊基礎設施也是重要的基礎設施。近年來,中國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優勢日益凸顯,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重要的新增長點。2000年中國網際網路普及率僅為1.8%,2017年6月已達54.3%,超過全球平均水準4.6個百分點。中國網路零售市場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數字經濟總量在2016年末達22.6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30.3%,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持續數十年推進世界最大規模的交通和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地區性、全國性市場規模擴大及深度一體化,使中國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持續縮小,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要想富,先修“路”。這一將基礎設施革命作為發展推動力的重要經驗正在體現出越來越大的正外部性。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將設施聯通作為重點,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經驗、技術設備、資金、人才,加快了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的追趕腳步。

推進民生改善,全方位促進人的現代化。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國的現代化也是人的現代化,始終堅持在人民中尋找發展動力、依靠人民推動發展、使發展造福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義務教育普及率已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均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居民健康水準總體上已處於中高收入國家行列。繼續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優先目標,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年均超過1300萬人。不斷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進一步織密紮緊。秉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打響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為發展中國家減少和消除貧困作出榜樣。中國的現代化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人的發展能力,激發人的創造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發展之“道”:中國現代化之路的方法論

在現代化道路上,中國成功實現對西方國家的快速追趕,其重要原因在於中國現代化具有科學的方法論。

形成能夠團結全國人民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之所以能夠找到正確的現代化道路,關鍵在於有中國共産黨的正確領導。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國産生了共産黨,“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只有形成堅強領導核心,才能團結全國人民,振奮民族精神,匯聚起實現現代化的強大合力。

從實際出發選擇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發展道路,堅定不移走下去。習近平同志指出,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時代巨變中作出的鄭重選擇,也是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逐步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唯一正確選擇。不同國家有不同國情,只有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一旦選擇了正確道路,就要堅定不移走下去,不徘徊、不折騰,一代代人接力奮鬥。

勇於和善於推動自我革新,保持制度生命力。習近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正是通過改革,中國制度才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中國面貌才發生巨大變化。改革是創新工程,它對制度體系除弊興利,使制度體系始終保持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改革是系統工程,要有系統思維,遵循科學有序的路徑推進改革;改革是長期工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目標、不同重點,但改革事業永無止境。

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互利共贏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同志創造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命題,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使中國的現代化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使中國負責任、具備全球領導力的大國形象日益深入人心。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積極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讓世界分享中國的機遇,為世界發展注入強大正能量,使各國人民受益,使全人類受益。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04日 07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