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

發佈時間: 2017-06-21 10:56:39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習近平  |  責任編輯: 蔣新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全面回答了我國經濟發展怎麼看、怎麼幹的重大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近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摘選了習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〇一七年三月十二日期間的講話、報告、指示等一百二十多篇重要文獻,分十個專題,共計四百九十四段論述。其中許多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該書第四篇重點闡述“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分精彩論述如下:

以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攻方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當前,不論從世界發展態勢看還是從國內發展要求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都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佔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後邊。

——《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2012年12月7日-11日)

把握經濟大勢,保持調控定力。面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複雜局面,面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狀況,經濟形勢可以説是變幻莫測、瞬息萬變。我們強調要冷靜觀察、謹慎從事、謀定而後動。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2月10日)

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範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

——在河南考察時的講話(2014年5月9日、10日),《人民日報》2014年5月11日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産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謀求持久發展,共築亞太夢想》(2014年11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11月10日

總起來説,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增長速度正從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百分之七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品質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經濟工作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2014年12月9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頁

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深化理解、統一認識。把經濟發展僅僅理解為數量增減、簡單重復,是形而上學的發展觀。大家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認識和判斷上來,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如果看不到甚至不願承認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仍然想著過去的粗放型高速發展,習慣於鋪攤子、上項目,就跟不上形勢了。用老的辦法,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化,最後是總爆發。

——《經濟工作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2014年12月9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頁

我説不能簡單以生産總值論英雄,既包括對正確開展經濟工作的要求,也包括正確判斷經濟形勢的要求。不是經濟發展速度高一點,形勢就“好得很”,也不是經濟發展速度下來一點,形勢就“糟得很”。經濟發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經濟不波動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只要波動在合理範圍內,就要持平常心,不要大驚小怪,更何況我們具有宏觀調控的主動性。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但也不能過了頭,不要杞人憂天。

——《經濟工作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2014年12月9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246頁

必須明確,説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對發展條件的變化,我們必須準確認識、深入認識、全面認識,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更加自覺地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注重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更加注重加強産權和智慧財産權保護,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做到這些,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破解發展難題的力度,因此必須勇於推進改革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轉換經濟發展動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努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經濟工作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2014年12月9 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246頁

增長、品質、效率從哪來?只能從經濟結構調整中來。經濟結構調整,要做好加減乘除法。加法就是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減法就是壓縮落後産能、化解産能過剩,乘法就是全面推進科技、管理、市場、商業模式創新,除法就是擴大分子、縮小分母,提高勞動生産率和資本回報率,這是調結構這個四則運算的最終目標。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2月9日)

如何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市場要活,就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在供求關係日益複雜、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背景下,涌現出很多新技術、新産業、新産品,往往不是政府發現和培育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技術是難點,但更難的是對市場需求的理解,這是一個需要探索和試錯的過程。

創新要實,就是要推動全面創新,更多靠産業化的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創新不是發表論文、申請到專利就大功告成了,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上,我集中講了中央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考慮。大家要增強對創新驅動發展的認識,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創新和産業變革大勢,從實際出發,確定創新的突破口,努力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政策要寬,就是要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政府要加快轉變職能,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創造更好市場競爭環境,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在保護産權、維護公平、改善金融支援、強化激勵機制、集聚優秀人才等方面積極作為。對看準的、確需支援的,政府可以採取一些合理的、差別化的激勵政策,真正把市場機制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作用發揮出來。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2月9日)

我們看中國經濟,不能只看增長率,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現在增長百分之七左右的經濟增量已相當可觀,集聚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中國經濟體量大、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中國將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紮實地推進經濟發展,更加堅定地深化改革開放,更加充分地激發創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維護公平正義,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2015年3月28日),《人民日報》2015年3月29日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我們的認識和實踐剛剛起步,有的方面還沒有破題,需要廣泛探索。關鍵是要保持戰略定力,應勢而謀,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辦法。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制勝法寶。路總是有的,路就在腳下,關鍵是要通過變革打通道路,釋放經濟發展潛力。

——在浙江調研時的講話(2015年5月25日-27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8日

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徵,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走出一條品質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在吉林調研時的講話(2015年7月16日-18日),《人民日報》2015年7月19日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儘管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深刻複雜變化,但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沒有改變。從國際看,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總體上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局,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趨向平衡,我國發展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從國內看,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增長速度不可避免換擋的同時,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力持續轉換,改革開放釋放出新的發展活力,良好發展態勢可以保持。

——《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823頁

特別要強調的是,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不是新一輪大幹快上,不能靠粗放型發展方式、靠強力刺激抬高速度實現“兩個翻番”,否則勢必走到老路上去,那將會帶來新的矛盾和問題。我們不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要考慮更長遠時期的發展要求,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方式。這樣,才能建成高品質的小康社會,才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更為牢靠的基礎。

——《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824頁

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關鍵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採取果斷措施化解産能過剩,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十三五”時期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窗口期。如果不注重轉方式調結構,只是為短期經濟增長實行刺激政策,必然會繼續透支未來增長。面對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積累的矛盾和問題,如果一直遲疑和等待,不僅會喪失窗口期的寶貴機遇,而且還會耗盡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下來的寶貴資源。這是不少國家的教訓。機遇不會等著我們,問題也不會等待我們。

——《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2015年10月29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828頁

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堅持改革開放,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2015年11月11日

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經濟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産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準確定位經濟結構性改革方向,發展實體經濟,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激活存量增長動力,著力補齊短板,加快綠色發展,積極利用外資,積極穩妥擴大對外投資。微觀政策要活,就是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能,在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寬鬆的市場經營和投資環境,營造商品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環境。改革政策要實,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動重點領域改革落地,加快推進對經濟增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國有企業、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等改革。社會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線,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2015年11月11日

新常態怎麼幹?具體來説,要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

第一,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衡量發展品質和效益,就是投資有回報、産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這才是我們要的發展。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是要的,但抓經濟工作、檢驗經濟工作成效,要從過去主要看增長速度有多快轉變為主要看品質和效益有多好。

第二,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影響經濟增長的突出問題有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在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化的情況下,穩增長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低水準供需平衡向高水準供需平衡的躍升。

第三,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宏觀調控要注重引導社會心理,實現反週期目標。要善於把握消費和投資行為背後的市場預期和社會心理,考慮市場主體行為特點,增強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加強同市場行為主體的溝通融合,加強宏觀政策國際交流,在提高宏觀調控科學性的同時,提高宏觀調控藝術性。

第四,調整産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並舉。在不少行業産能已達到峰值的條件下,産能不減、價格疲軟,長此以往,優質企業也會被拖垮。要引導增量,培育新的增長動力;要主動減量,下大決心化解産能過剩,實現優勝劣汰;要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作用,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科技含量,提高勞動生産率和資本回報率;要抓好職業培訓,提高人力資本品質,優化人力資本結構。

第五,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推進城鎮化要回歸到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這個本源上來,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這既可以增加和穩定勞動供給、減輕人工成本上漲壓力,又可以擴大房地産等消費。這也是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之策。

第六,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既要促進地區間經濟和人口均衡,縮小地區間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差距,也要促進地區間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縮小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間的差距。要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著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七,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保住綠水青山要抓源頭,形成內生動力機制。要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迴圈發展之路,構建綠色産業體系和空間格局,引導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八,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要在經濟發展基礎上持續改善民生,特別是要提高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數量和品質,推進教育公平。要實施精準幫扶,把錢花在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針對性幫扶上,使他們有現實獲得感,使他們及其後代發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九,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重視和善於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政府要集中力量辦好市場辦不了的事,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

第十,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準雙向開放。要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走出去並重、引資引技引智並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産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總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希望同志們共同努力,把這件大事抓好。

——《圍繞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做好當前經濟工作》(2015年12月18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就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製造強國建設、加快服務業發展、提高基礎設施網路化水準等,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

——《圍繞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做好當前經濟工作》(2015年12月18日)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産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在重慶調研時的講話(2016年1月4日-6日),《人民日報》2016年1月7日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徵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品質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並不容易,對我們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謀劃和推動“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就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2-3頁

在認識新常態上,要準確把握內涵,注意克服幾種傾向。其一,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有人問,新常態是一個好狀態還是一個壞狀態?這種問法是不科學的。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必然會出現的一種狀態,是一種內在必然性,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其二,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裏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旅遊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入新常態。其三,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于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新常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産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這個道理,我講過多次了。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7頁

新常態下,儘管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十三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仍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我們要把握這些大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8頁

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是這樣説的。“結構性”三個字十分重要,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三個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這不只是一個稅收和稅率問題,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産力又注重完善生産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産目的。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29-30頁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係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二者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

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主要是通過調節稅收、財政支出、貨幣信貸等來刺激或抑制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主要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産結構來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經濟政策是以供給側為重點還是以需求側為重點,要依據一國宏觀經濟形勢作出抉擇。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係,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30-31頁

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産品卻沒有變,品質、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32頁

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産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迴圈,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於潛在産出水準。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準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産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産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産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32頁

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嚴重。需求管理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單純依靠刺激內需難以解決産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準供需平衡向高水準供需平衡躍升。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32-33頁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産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産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33頁

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一次次科技和産業革命,帶來一次次生産力提升,創造著難以想像的供給能力。當今時代,社會化大生産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34頁

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6年1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35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産力水準,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産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月26日),《人民日報》2016年1月27日

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工作重點,關係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關係到“十三五”的開局。各地區各部門要堅定信心、堅決行動,抓緊抓好抓實,切實取得實效。

做好工作方案,一是情況要摸清,搞清楚現狀是什麼,深入調查研究,搞好基礎數據測算,善於解剖麻雀,把實際情況摸準摸透,胸中有數,有的放矢。二是目的要明確,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麼,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論事甚至本末倒置。三是任務要具體,搞清楚到底要幹什麼,確定的任務要具體化、可操作。四是責任要落實,搞清楚誰來幹,做到可督促、可檢查、能問責。五是措施要有力,搞清楚怎麼辦,用什麼政策措施來辦,政策措施要符合實際、有效有用、有操作性,讓地方和相關部門知道怎麼幹。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月26日),《人民日報》2016年1月27日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以銳意進取、敢於擔當的精神狀態,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打贏這場硬仗。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6年3月8日),《人民日報》 2016年3月9日

要一手抓結構性改革,一手抓補齊民生短板,適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堅決守住民生底線,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使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6年3月8日),《人民日報》 2016年3月9日

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綜合研判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從全球看,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美國、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推出多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但世界經濟尚未從國際金融危機陰影中走出來。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對症下藥,對複雜的結構問題僅僅使用解決總量問題的藥方,原有矛盾沒解決,又産生了不少新風險。不少國家看到了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有的提出降低社會福利,有的提出減少財政支出,有的提出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等等,但受各方面利益和體制矛盾掣肘,實質性成果並不多。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雖然有週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産能過剩、庫存高企、杠桿偏高、成本過高、短板突出等問題不解決,只刺激需求,經濟拉不上去,即使短期拉上一點,也不可持續。所以,我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良藥。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必勝信念,堅定不移把這項工作向前推進。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5月16日)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握好三個基本要求。其一,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給品質滿足需要,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其二,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當前重點是“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相互關聯、環環相扣。去産能、去庫存,是為了調整供求關係、緩解工業品價格下行壓力,也是為了企業去杠桿,既減少實體經濟債務和利息負擔,又在宏觀上防範金融風險。降成本、補短板,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改善企業發展外部條件、增加經濟潛在增長能力。其三,本質屬性是深化改革。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原因是要素配置扭曲,是體制機制障礙。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價格、財稅、金融、社保等領域基礎性改革,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條件。特別要強調的是,處置國有企業中的“僵屍企業”本身就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就是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中央企業要有擔當,起帶頭作用,今年要在處置“僵屍企業”上取得實效。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5月16日)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處於爬坡過坎的重要窗口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節點。轉方式調結構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側面。轉方式調結構是從主要依靠簡單勞動、擴大投資、大量投入能源資源等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過程,是從主要依靠製造業轉向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的過程,又是從主要依靠傳統産業轉向更多依靠新興産業的過程,因而是企業家、科技人員、技術工人隊伍發揮更大作用的過程,是教師、醫生、律師、金融從業人員、資訊服務人員、社會組織管理者等隊伍擴大的過程。轉方式調結構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過程。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變了,分配結構就會相應變化。如果轉方式調結構進程順利,中等收入群體必然隨之擴大。還要看到,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對擴大消費也是有利的。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5月16日)

黨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要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轉變發展方式,培育創新動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新引擎、構建新支撐。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節選)》(2016年8月24日)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解決好思路和方向問題,著力在三個層面上下功夫。一是優化現有生産要素配置和組合,提高生産要素利用水準,促進全要素生産率提高,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二是優化現有供給結構,通過調整現有産品供給結構、提高産品和服務品質,從深層次上解決供給同需求錯位問題,滿足現有産品和服務需求。三是優化現有産品和服務功能,大力培育發展新産業和新業態,提供新的産品和服務,創造新的供給,以此來創造新的需求。三個層面歸結到一點,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實現由低水準供需平衡向高水準供需平衡躍升。

——《在青海省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節選)》(2016年8月24日)

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新起點,就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新起點,就是中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起點,就是中國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起點。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中國發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2016年9月3日),《人民日報》2016年9月4日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是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要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依靠改革。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中國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不會動搖;中國改革的步伐將堅定向前、不會放慢。

——《中國發展新起點,全球增長新藍圖》(2016年9月3日),《人民日報》2016年 9月4日

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個大邏輯上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通過實施組合政策,引導發展預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勇於克服困難,有效應對風險,推動社會生産力水準整體提升。

——《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關於中央政治局工作的報告》(2016年10月24日)

抓經濟發展,首先要明大勢、掌大勢,順勢而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內在系統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正在重構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産業結構、要素結構、增長模式。完成這些轉變,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經歷這個過程,就是經受壓力。這不是什麼壞事,更不是什麼經濟危機,而是一種積極的壓力,是發展向上的壓力、變中趨進的壓力。

——《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0月27日)

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2月14日)

要樹立品質第一的強烈意識,下最大氣力抓全面提高品質,用品質優勢對衝成本上升劣勢。要開展品質提升行動,提高品質標準,加強全面品質管理,促進公平競爭,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和管理,遏制以降低品質為代價的惡性競爭。要引導企業突出主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産品競爭力。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2月14日)我們要緊緊抓住經濟調整的窗口期,扎紮實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方式不斷轉變、經濟增長動力加快轉換。如果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不著力、不緊抓,一旦其他大國結構調過來了,我們就會在下一輪國際競爭中陷於被動。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2月21日)

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出發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有利於創造新的增長點、提高長期增長潛力。從人民群眾現實和潛在需求出發,形成的供給是有基礎的。新的增長點有沒有、在哪?我在二〇一四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講過,新的增長點不但有,而且大量存在、潛力巨大。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新的增長點就在我們身邊,蘊含在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當中。新的增長點在基礎建設、新型産業、服務業等中,也在十三億多人的基本需求中,在日益增加的中等收入群體中。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2月21日)

各地發展水準不同,補短板重點不同。從全國來看,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大氣力。一是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確保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目標。二是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和品質。三是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科技含量。四是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力度,培養更多優秀企業家、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提高勞動者素質。五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強做大綠色經濟。六是補齊産業鏈條短板,培育發展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加大傳統産業改造力度。七是加強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增強網路效應。國家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認真梳理,找準最突出的短板,以重點突破帶動規劃綱要全面落實。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2月21日)

我想特別強調的是,補短板不是簡單增加投資,而是要從滿足需求、增加有效供給出發,有去有補,有壓有保。補短板要注重針對性和有效性,不能大水漫灌,不能當作一個筐,什麼都往裏裝。要注重增強競爭力和發展後勁,注重結構優化升級,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增長,更不能只顧短期利益。如果看到一些産品價格回升,就擴大投資增加産能,去産能就會前功盡棄。要正確引導輿論,明確補短板不是搞刺激政策和需求擴張,而是要改善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總之,補短板要注重提高品質和效益,不能走過去的老路。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2月21日)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産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報》2017年1月23日

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原則。我們既要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又要讓政府勇擔責任、幹好自己該幹的事。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報》2017年1月23日

要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係。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化解當前突出矛盾入手,從構建長效體制機制、重塑中長期經濟增長動力著眼,既要在戰略上堅持持久戰,又要在戰術上打好殲滅戰。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搞好頂層設計,把握好節奏和力度,久久為功。戰術上要抓落實幹實事,注重實效,步步為營,一仗接著一仗打。破繭成蝶都有傷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現的短期陣痛是必須承受的陣痛,不能因為有陣痛就止步不前。要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儘量控制和減少陣痛,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做好人員安置工作,做好社會托底工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同時,要在培育新的動力機制上做好文章、下足功夫,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建設,激發市場主體內生動力和活力。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報》2017年1月23日

要處理好減法和加法的關係。做減法,就是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為經濟發展留出新空間。做加法,就是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補短板、惠民生,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産業、新産品,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無論做減法還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癥結、用力得當,突出定向、精準、有度。做減法不能“一刀切”,要減得準、不誤傷。做加法不要一擁而上,避免強刺激和撒胡椒面,避免形成新的重復建設。要增加社會急需的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縮小城鄉、地區公共服務水準差距,加大脫貧攻堅力度。要把調存量同優增量、推動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同培育新興産業有機統一起來,振興實體經濟。要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消費升級的方向、供給側的短板、社會發展瓶頸制約等問題,統籌部署創新鏈和産業鏈,全面提高創新能力,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7年1月22日),《人民日報》2017年1月23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