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當前宏觀經濟的“迷局”

發佈時間: 2017-04-25 09:16:38  |  來源: 解放日報  |  作者: 張軍  |  責任編輯: 蔣新宇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討論2008年之後中國宏觀經濟的變化,是一個挑戰。特別是,解開當前宏觀經濟的一些“迷局”難度很大,但我們有必要提供合乎邏輯的解釋。

首先,關於經濟增長放緩的真實原因。

大家對增長放緩的討論非常多,而且看法不一樣。增長放緩本身沒有爭議,現在的焦點是怎麼來解釋這種放緩?對此,存在很多分歧。第一個分歧是現在的增長率是不是接近潛在的增長率?我認為,現在的增長率是低於潛在增長率的。第二個分歧是導致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到底是結構性因素,如人口的轉變、出生率的下降、勞動力增長減速等,還是其他因素?

從GDP增長率來看,最明顯的下行是在2012年之後,這與貨幣和財政政策收緊有關。因為信貸的增長回落,不能再支撐之前投資需求的增長,所以投資增長率突然就降了下來。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2012年以後我們會收緊宏觀政策?很大程度上講,是因為政府改變了增長的政策。之前在“四萬億”支出計劃下,2009年至2011年信貸有所擴張。2012年之後,我們轉變了增長政策的基調,開始實行收緊貨幣的政策。在解釋這幾年的經濟大趨勢時,這是最重要的因素。

也有人從供給側角度討論增長放緩。結構因素可以解釋長期增長率或潛在增長率的放緩,但不能解釋近幾年為什麼GDP增速會在6.5%至7%的區間?即使從全要素生産率角度解釋增長放緩,也存在套邏輯的問題。事實上,GDP增長放緩後計算出來的全要素生産率增長一定是放緩的,而且放緩得更多。因此,我們很難從核算增長的角度來驗證全要素生産率放緩導致GDP放緩,反過來的邏輯同樣成立。

其次,關於需求收縮等問題。

考慮到固定資産投資中60%以上的屬於私人部門投資,因此,私人投資收縮一定會産生GDP增長下行的巨大壓力。為什麼會這樣?一是宏觀調控、政策收緊造成私營部門投資減弱; 二是企業成本難以調整,包括勞動力成本剛性,導致以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的私營部門受到影響; 三是融資約束緊,尤其在宏觀調控的時候,銀行部門的貸款通常會更多地流向國有部門而不是私營部門,以規避接近下行的風險。

儘管經濟增長持續下降,可為什麼信貸增速比GDP增長更快?我們知道,在貨幣政策收緊的情況下,加之債務規模龐大,企業和地方政府還本付息的壓力增大。多數情況下,金融部門為了支援債務滾動,需要對債務再融資。這是否可以解釋GDP放緩的情況下,信貸增長速度為何依然沒有慢下來?最後,關於就業形勢的問題。

經濟增速雖然有所下降,就業形勢為何沒有惡化?當前,中國的就業形勢嚴峻,但就業的增長比想像的要快。可能是因為就業人口基數的原因,現在增長率不到一個百分點,但每年依然可以新增超過1000萬個就業崗位,可以解決大多數人的就業。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評估當下中國經濟狀況的時候,必須要提到非常穩定的城鎮失業率,這一數據大致維持在4%左右。我們用非常微觀的數據做的研究顯示,失業率水準雖然比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高,卻呈現下降趨勢,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

美國也存在這樣的情況。過去幾年,美國GDP的增長率都沒有回到2008年的水準,這意味著美國經濟沒有充分復蘇。但是,美國的就業增長率在奧巴馬任期內創下了歷史新高,可以説接近充分就業。有美國的學者把這個現象稱為“充分就業的不復蘇”。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就業狀況還不錯?我們的研究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歸因于2008年以後,特別是2011年以來,宏觀調控的壓力使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研究顯示,服務業創造就業的速度遠遠大過製造業。這個變化可以用來解釋經濟下行過程中,我們為何有著非常穩健的就業增長。當然必須承認,國有部門沒有釋放大量的隱性失業人群也是一個原因。

另外,我們有大量的新興行業部門,現在尚未很好地納入到統計當中。這些新興行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發生的變化,最重要的是新經濟業態不斷擴張。這些與我們國家的兩個有利條件密不可分:第一,中國有巨大的國內消費人群和市場,這是很多國家不具備的。第二,中國有非常好的人力資本積累。這兩個條件的結合,造就了中國就業創造的活力。

事實上,今天我們的社會有很多人選擇自主創業。每天有很多新企業註冊、誕生,這很了不起,其中不少屬於新經濟業態。當然,其中會有一些被淘汰,現在還沒有看到具體的數字。但有一點可以確信,自主創業是中國就業增長一個非常重要的源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