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曾問,這個世界會好嗎?出現反全球化思潮、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乃至極端思潮的歐美國家普遍認為:不會!他們認為明天不會更好!
而中國卻給出了響亮的回答:世界因“一帶一路”而美好!
“一帶一路”提出三年以來,已成星火燎原之勢,對世界産生了多重影響:
首先,為世界經濟走出危機指明方向。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投資實體經濟而非製造金融泡沫逐漸成為國際共識。發達國家搞再工業化,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TTIP、TPP和再工業化等遙遙無期的情形下,“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全球最可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合作倡議。2016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和投資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如果能夠順利利用經濟週期下形成的巨大産能和建設能力走出去,支援沿線國家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和提高基礎設施水準的迫切需要,有利於穩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引領世界經濟走出低迷、指明國際和區域合作的大方向,給全球投資者帶來希望。
其次,世界紛紛向東看,學習中國模式、走符合自身國情發展的道路蔚然成風。“一帶一路”是非常中國特色的提法,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彰顯中國模式的魅力。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逐步落地。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相關國際組織參與其中,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産能合作。建設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使得其他國家看到,既然中國能找到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並取得成功,那麼西方普世價值和華盛頓共識不再是神話,於是開始探索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增進世界多樣性。
最後,確立了繼續推進全球化的信心,打造包容性的全球化戰略。近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成為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推動力。如今,西方發達經濟佔世界總量不足40%,不僅不能成為全球化發動機,反而在移民、貿易等領域成為反全球化的始作俑者。面對世界掀起的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和民粹主義等各種反全球化浪潮,“一帶一路”正在挽救全球化,使之落地生根,更包容、更可持續,更公正合理。“一帶一路”以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的互聯互通,以三大統籌——陸海統籌、內外統籌、政經統籌,實現內陸地區和沿海地區、國內外及政治-經濟發展的再平衡,改變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通過共同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一帶一路”的中國方案切中要害,包容開放,體現了世界的呼聲。2015年11月第六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一位埃及學者感慨:“多少年來,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輸出軍火與動蕩,是為了攫取石油。只有中國帶來經濟發展合作倡議,我們求之不得”;在第五屆中歐政黨高層論壇上,羅馬尼亞前總理蓬塔表示:“歐洲要睜眼看世界了!我們未來五個月都説不準、看不清,中國人卻在設計五十年後的事兒了”;拉脫維亞拉中友好協會主席稱:“歷史上從未見過如此宏大合作倡議,超過我們歐洲人的想像力,歐洲人千萬不要浪費中國美好意願啊”;捷克副眾議長感慨:“一帶一路可成為人類最偉大倡議之一”。當今世界,許多人把期望寄託在中國,寄託在“一帶一路”上。比如,黎巴嫩孔子學院外方院長就曾提出,21世紀是中國世紀,“一帶一路”是中國世紀來臨的標誌,為此黎巴嫩必須抓好“一帶一路”機遇。
總之,世界日益增長的國際公共産品的需求與落後的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是建設“一帶一路”的動力,也是“一帶一路”建設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的根本原因。“一帶一路”倡導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和利益、責任、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一戰殖民體系,二戰聯盟體系,引領21世紀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正在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補全球化之短板,推動全球化從“部分全球化”(partial globalization)到“包容性全球化”(inclusive globalization)方向發展,體現了崛起中國的全球擔當。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近著《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