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義桅
全球分工體系,從低端邁向高端
“一帶一路”建設構成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戰略新格局和周邊外交戰略新框架。“一帶一路”翻開對外開放戰略歷史新篇章。從開放的內涵上來講:“引進來”轉向“走出去”, 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從開放的廣度上來講:為發展中國西部地區,實施向西、向南開放的戰略,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從開放的深度上來講,順應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實現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然而,絕大多數企業將“一帶一路”等同於“走出去”,把走出去的目標集中在沿線64個國家。其實,一帶一路不只是産品、企業、投資走出去,服務、標準也應走出去,而且還要“走進去”——關鍵是産能、服務要走進去,走進“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一帶一路”也非轉移所謂的過剩産能,本質上是國際産能合作。原來我們想法子把西方發達國家技術、規則實現中國化,現在是將中國技術、規則當地化,將中國企業內化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不少沿線國家尚沒有完善的法律規範,我們還要幫助當地立法或制訂行業標準,更好實施法律對接、標準對接。
中國正從全球分工體系中的低端邁向高端,從勞動力優勢向技術、資金優勢轉變。通過中國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造各自硬、軟基礎設施,以開拓歐亞非大市場,以技術、資金優勢爭取標準優勢,就是“一帶一路”的戰略考量。儘管迄今中國的GDP佔據世界的才13%,離開史上最頂峰時期的三成還有巨大差距,但是中國在世界大三角——“中俄美”軍事大三角、“中歐美”經濟大三角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一帶一路”就是在世界製造業中心(北美、歐洲、東亞——世界製造業的90%集中在這三大溫帶地區),地區一體化三翼(NAFTA,EU,EA)的三分天下中,中歐合作開發歐亞非第三方市場的國際合作倡議。這可謂21世紀的“隆中對”。
眾所週知,當今世界的格局中,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擁有處在世界中端的工業生産線和裝備製造水準。在這方面,歐洲發達國家處於高端水準,而“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國家尚處在工業化的初期。中歐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是全球産業鏈首尾相顧。將中國的中端裝備與歐洲的先進技術和核心裝備結合起來共同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前歐洲殖民地國家)的第三方市場,彌補了中國在語言、法律與運營等環境不熟的短板,使三方優勢都得以很好發揮:于中國而言,意味著存量資産得到盤活,産業鏈邁向中高端;于歐洲而言,意味著更多的出口與就業;于第三方市場而言,則意味著獲得更高性價比的裝備與工業生産線,滿足自身工業化的需求。因此,中歐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是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橋梁角色凸顯,以南北合作推動南南合作,實現從“雙贏”到“三贏”。
外交戰略佈局,時空並舉、陸海聯動,超越中國古代塞防-海防,北上-西進之爭,找回發展中國家,收功於歐洲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過去,中國的大戰略往往是“以時間換取空間”,這固然與“天下”觀下空間不是選項有關,也表明中國未成為真正的世界大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改變了這種局面,表明中國統籌時間與空間、統籌內陸與海洋,統籌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的歷史性飛躍,標誌著中國正在成長為世界大國。
“東方物之所生,西方物之所熟。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史記·六國年表》這句話,雖然不能直接套用今天,但喻義頗多:改革開放發端于東南,收穫于西北——正如“一帶一路”所喻示的;改革開放主要向西方開放,尤其向東南方向開放,但隨著美國“重返亞洲”,傳統開放模式考驗重重,開放重點從東南轉至西北,這就是古絲綢之路的終點站——歐洲。2015年3月28日,《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明確了“一帶一路”所覆蓋的地理範圍。 “一帶一路”地理覆蓋範圍廣,貫穿歐亞大陸,輻射沿線,將歐亞非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中國外交重視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特色,體現“時空並舉、陸海聯動”的戰略思路。“一帶一路”同時從陸上、海上推動,將帶動中亞、西亞等內陸絲綢之路及全球化洼地國家走向海洋,因此受到歡迎。
中國與國際體系的關係,從中國崛起到文明復興,推動其他文明復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成功了,一定鼓勵其他國家成功實現現代化,開創共同現代化局面。近代西方開創的現代化是競爭性的現代化,各國競相追求現代化,造成個體理性而集體非理性的結局,給地球與人類社會造成不可承受之重。究其原因,現代化掩蓋了人類的共同性——和平與發展,文明的復興與人性的回歸。現代化邏輯下的和平絕非持久和平,亦非共同發展;現代化掩蓋的文明衝突,更令人痛心。在傳統以民族國家為主要單元、以國際關係為主要思維的國際體系,常常將中國崛起視為威脅,必須改變這一邏輯。
“一帶一路”還在修正全球化的畸形發展,推動實現包容性全球化。世界銀行報告表明,全球産出的八成來自於沿海一百公里地帶。“一帶一路”以歐亞非大陸的互聯互通為途徑,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通過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洼地”的面貌。
當然,建設“一帶一路”須遵循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理念,開啟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新文明(綠色絲路)。“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中國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家,卻奉行不結盟政策,提出與作為海上霸主的美國建設新型大國關係。這就要求中國提出21世紀海洋合作新理念,創新航運、物流、安全合作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權、共建共用港口等方式,推進海上與陸上絲路對接。
總之,世界應該是通的,而不是平的。各民族應該成為自己,而不是淹沒在全球化中失去多樣性。“一帶一路”將人類四大文明串在一起,通過歐亞非的互聯互通,推動內陸文明、大河文明的復興,推動發展中國家脫貧致富,推動新興國家持續成功崛起,正在糾偏傳統全球化邏輯,以文明復興的邏輯超越了現代化的競爭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説,21世紀是從“一帶一路”開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