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莫斯科,開始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俄羅斯是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後出訪的首個國家。時下,各國特別是世界主要的國家均有這樣的習慣,新任的國家元首誕生後出外訪問第一站是哪個國家往往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自上世紀50年代起中國政府奉行的是“獨立自主”而不是“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正因此,中國當時並沒有參加尼赫魯、鐵托等發起的“不結盟運動”。
鄧小平同志曾在1984年5月提到“不結盟”,他説:“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
歷史經驗表明,在大國博弈中明確承諾自己“永遠不結盟”,無異於戰事未開先自掘墳墓。二戰中,不與美蘇英結盟,中國今天就不可能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新中國建國初不與蘇聯結盟,中國就可能在美蔣合擊中倒下;改革開放之初,如果不與美國結成較緊密的外交關係,在北方蘇聯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中國至今可能還在“備戰備荒”。因此,在美國已揮師來到太平洋並明確宣佈“重返東亞”的時候,我們目前不宜作出宋襄公式的“不同任何國家和國家集團結盟”和“永遠不結盟”承諾。[詳細]
新時期的中俄關係是在汲取中蘇關係正反兩方面經驗和教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突出特點是:由兩國領導人引領,注重頂層設計,相向而行,友善疊加,逐漸深化,理性平穩,著力培育內生動力,挖掘內在潛力,努力使這一關係對本國和對方實現價值最大化。
首先,兩國領導人認識明確,引領到,俄羅斯從葉利欽、普京到梅德韋傑夫三位總統都重視發展對華關係,都將其放在對外政策越來越重要和優先地位;二是,以史為鑒,努力挖掘兩國關係的正能量;三是與時俱進,提升兩國關係新水準。中俄關係從1992年確定“正常國家關係”,到1994年建立“建設性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再到1996年決心發展“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雙邊關係隨著兩國內部改革進程和國際局勢發展變化而適時得到提升。[詳細]
世界看到,近年來無論是應對利比亞敘利亞還是應對朝核,抑或是應對其他重大的國際事件,中俄的觀點比較接近,在聯合國發出的聲音也突現分量,對平衡國際政治格局起著重大的作用。可見,延續和發展中俄關係不但對於中俄兩國而且對於世界都有著現實的意義。
同時,更有利於解決朝核出現後東亞緊張的局勢。朝鮮輕率進行核試,不但與美日韓關係緊張,也與中俄出現了矛盾。人們看到,在解決朝核問題上出現以美日韓為一方,中俄為一方兩種既有點相同又有重大差異的思路。美國則認為,朝核是對美國本土産生了威脅,表示一旦盟國受到威脅,美國需動核還擊。未來一段時間,美國、日本和南韓也將單獨祭出“殺威棒”,用日本媒體的話説就是給朝鮮最強硬、最嚴厲的約束。如果朝鮮半島緊張局面惡化,其後果難以意料。作為安理會兩個成員國的中俄,既需要與美國等國進行溝通,更需要中俄雙方進行認真交談,形成共識良性互動。[詳細]
正如胡錦濤2012年6月在會見到訪的普京總統時所強調的,“中俄關係密切對世界是福音”。如何在現有水準基礎上繼續深化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這對中俄是一項全新的任務,相信兩國也一定能夠向世界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