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頻頻參加討論修憲的專家會議或者執政黨對策會議,顯現出日本政府加緊擺脫“和平憲法”束縛,加快謀求軍事大國的傾向,這對於日本的周邊國家乃至世界來説都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認清日本政府的修憲意圖,預判修憲的未來進展,分析修憲問題上的輿論走勢,是佈局未來對日戰略和適時做出針對性策略的重要基礎。
修憲策略並非安倍晉三頭腦發熱下的衝動之舉,自民黨在有關外交安保政策的公約中提出通過修改憲法將日本“自衛隊”更名為“國防軍”,並且賦予日本集體自衛權的憲法效力,修憲策略自然成為其向選民兌現承諾的既定步驟。
安倍的修憲策略可以追溯至2007年,當時安倍第一次擔任首相,日本國會通過了修憲的程式法,標誌著日本的修憲進入到具體的法律運作過程。從日本修憲的整個過程來看,此次安倍的修憲策略可以看作是第一次安倍內閣時期修憲政策的延續和深入,看似倉促,實則醞釀許久。[詳細]
安倍任期內是否能夠實現其所謂的“修憲夙願”,這是一個全世界關注的問題。首先,從安倍修憲的醞釀過程來看,無論在法律層面還是制度層面,都具備了進一步推進的條件和基礎。或許修憲對於日本來説還是無本之木,但是現在的確具有了相當的現實基礎。
其次,從當前日本國內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對比,自民黨推進修憲的條件也在逐步變大。安倍必須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都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票數的贊成。
第三,觀察當前日本眾議院中,保守傾向明顯的自民黨成為執政的第一大黨,右傾化稍弱的民主黨僅剩57席,而右傾化嚴重的維新黨卻增大到54席,日本政治整體右傾化趨勢愈演愈烈,國民投票通過修憲的可能性同樣也在逐步變大。
有幾點不確定因素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減弱甚至排除上述可能性。第一是未來一段時間日本的經濟發展態勢。第二是美國自身的戰略考量。[詳細]
翻看日美關係史,美國總是充當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角色,戰後美國成功實現了對日本的民主化改革,扶植日本成為經濟大國,但卻用一紙廣場協議將日本拉下經濟的快車道;看看民主黨執政時期,鳩山剛想倡導一下對等外交的理念,便被美國無情的打壓。從實質上看,日美同盟從來就沒有對等過,日本永遠都是美國戰略佈局的一個棋子,日美同盟從來都是以美國的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的。因此,安倍利用強化日美同盟的機會實現修憲的三重意圖恐怕過不了美國關。
二戰後日本的歷史,就是一段被美國不斷扶植又不斷打壓的歷史。實際上,所謂“日本夢”的本質是日本具備真正的獨立性,強化日美同盟的態度恰恰從另外一個層面説明這種獨立性的極度缺乏。安倍修憲,打錯了算盤,選錯了路徑,即使有一天修憲成功,修憲背後的“日本夢”恐怕永遠都只是一個夢而已。[詳細]
安倍修憲得不償失,無異於“飛蛾撲火”。根本原因在於安倍將修憲與強化日美同盟糅合在了一起,安倍試圖通過修憲達到強化日美同盟,最終實現與美國的對等地位,從而成為正常國家,這一意圖恐怕只是一廂情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