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涌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衝突。
以色列宣佈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大規模戰爭。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鬥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複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鬥爭。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詳細]
截止2012年11月18日,本次衝突雙方已有64人死亡,其中巴勒斯坦人61名,以色列3名。這是自2008-2009年以色列大規模進攻加沙以來,針對哈馬斯所發動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以色列何以要對哈馬斯大打出手,又何以此時動手?
首先,以色列是個長期處於不安全感下的國家,而哈馬斯與以色列近在咫尺,卻又一直以“消滅以色列”為目標。其次,作為鷹派領導人,內塔尼亞胡一直希望通過對外強硬,爭取以色列在中東問題上的主動權。第三,迫於各方壓力,內塔尼亞胡日前剛剛宣佈大選提前,此時通過一場“大捷”顯示能力、作為。[詳細]
以色列的空襲究竟會令中東格局發生怎樣變化,它還會不會繼續打下去?哈馬斯和以色列是老對手,此刻也面臨老難題:打下去與否都麻煩。
打下去,不但消耗巨大,以色列的“鐵穹”攔截火箭彈被戲稱為“金炮彈打蚊子”,而哈馬斯在襲擊中軍火損耗嚴重,且很難分出勝負,哈馬斯“消滅以色列”的目標固不可能實現。在2009年的前例也深刻地表明,即便地面攻擊並佔領加沙全境,以色列也非常難以完成綏靖任務,本土安全系數不會增加;但是,如果不打下去,雙方都無法向已被激起憤怒的本國公眾交代。
11月16日,雙方在各方斡旋下勉強同意休戰3小時,但隨即互相指責對方違規,並很快重新開打。
儘管擺出地面進攻的架勢,甚至幾十輛坦克已停在加沙邊界附近,但內塔尼亞胡未必真的發動地面攻勢,因為1月22日的以色列立法選舉迫在眉睫,此時發動地面攻勢可能給選舉帶來變數,但出於同樣理由,更猛烈的對加沙空襲是隨時可能發生的。[詳細]
加沙和埃及山水相連,歷史上還曾是埃及領土,哈馬斯和埃及執政的穆斯林兄弟會組織上係出同門,邊境上密如蛛網的“地下通道”則是加沙生存的血管,如果穆爾西政府不支援哈馬斯,埃及國內輿論很難認同,屆時將對穆爾西政權構成巨大壓力。
自阿拉伯之春以來,美國-土耳其-“海合會”在中東問題上立場接近,配合默契,主導了埃及、利比亞、敘利亞和葉門等國政治格局的演變,而加沙事件很可能成為檢驗這一聯盟的分水嶺、試金石。
日前埃及總統穆爾西和外長穆罕默德.卡買了.阿姆魯再次譴責了以色列的行為,要求立即停止襲擊,甚至警告稱“埃及不會再對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人的侵略行徑無動於衷”,而卡達和沙特的外長也表示,以色列不能總是為所欲為而不受懲罰,而正在東南亞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則擺出“無條件支援以色列自衛”的姿態,幾天前還在多哈一起開會的敘利亞之友卻似經不起巴以這一中東“老試金石”的輕輕一磨。[詳細]
目前哈馬斯和以色列各有“不能後退一步”的難言之隱,前者死了軍事領袖,一旦“軟弱投降”會喪失賴以和巴解主流派叫板的群眾基礎,後者更無法在選戰前“妥協退讓”,即便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抵達斡旋,估計也難以讓雙方口中服軟,高調一陣後轉趨“不戰不和”的“熱僵持”,或許是最可能出現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