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每逢美國大選年,不少中國人的情緒便會被慷慨激昂的大選語言撩撥得騷動不已,因為不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候選人,都會屢屢把中國話題挂在嘴邊,且往往都不是中國人覺得動聽的話。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第三次辯論,也是最後一次辯論結束。第三次辯論中,中國崛起、領事館遇襲事件、伊朗問題等美國外交議題是構成了辯論的主旋律。

標題圖片
對待廢奴亦黑亦白,林肯為討好選民落口實

    1854年8月,美國第十六屆總統候選人林肯第一次在公開演講中譴責奴隸制。他説:我痛恨奴隸制,因為我確信這種制度是不道德的,是邪惡的。當他面對北方民眾的時候,他就毫不諱言他痛恨奴隸制;而當他面對南方民眾的時候,他苦口婆心地解釋,他並不主張廢奴。
    政治家既有用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良心引導民眾的責任,更有追隨民意,籠絡民意,塑造民意的需要。林肯針對奴隸制的觀點卻為了討好不同地區的選民而大相徑庭,給後人留下了口實。[詳細]

2012美國大選辯論,瞧瞧熱鬧別當真

    美國大選的最後一次辯論上,中國崛起首次成為獨立辯題。美國選他們的總統,卻大説中國的事兒,難免引起我們的強烈好奇和關注。了解完辯論內容,一些人開始擔憂。因為我們發現,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嘴上較量的不是別的,而是誰將來對中國更狠更嚴厲。
    其實,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不管辯還是不辯,中美關係就在那裏撂著,不冷不熱,不增不減。美國和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貿易額接近5000億美元,是全球經濟的支撐,也是相互的支撐。因此,從長期來講,儘管有著各種鬥爭和摩擦存在,但中美雙方同時也能夠管控好,並且必須管控好。中美互補、互惠互利,才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詳細]

標題圖片
美國大選中的中國“正能量”與“負能量”

    2012年本次大選的背景,是美國仍陷於經濟不景氣之中,經濟復蘇緩慢,經濟和就業成為選民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奧巴馬和羅姆尼對此卻都沒有令人信服的應對之策。兩人不厭其煩地相互指責對方“對中國綏靖”,並力圖讓聽眾們相信,自己才是對華強硬的最理想人選。
    這種做法本是美國大選的常用手法,而中國話題被當做“劫材”也並不新鮮,尼克松對肯尼迪用過,裏根對卡特用過,克林頓對老布希用過,小布希對戈爾同樣用過。
    中國話題格外火爆,原因不外以下幾條。首先,中國已今非昔比,是被大多數美國人看作世界第二、甚至第一大國的國家;其次,和以往現任總統因需為過去4年對華政策負責而投鼠忌器、在野候選人一邊倒猛攻不同,此次奧巴馬在任內屢與中國發生貿易糾紛,而羅姆尼卻有“貝恩資本”的前科,有攻有守,自然話頭更多;第三,本屆大選被歐洲稱為“美國歷史上負能量最多的一屆”,雙方用一切手段相互拆臺和攻訐,針對中國的污水自也前所未有的多。[詳細]

合作理應是中美關係發展主流

    縱觀這次選戰,人們也遺憾地看到,爭相對華顯示強硬立場的政治算計,一度遮蓋了理性與客觀的國際視野。
    事實上,在美國大選進程中,早有明眼人對兩黨總統候選人拿中國説事的手法極表不屑,也對其傷害中美關係大局的短視行為予以嚴詞批判。基辛格説,兩位總統候選人在競選中都對中國進行了不負責任的評論;每個國家都存在國內壓力,強調與別國的分歧,在美國的政治運動中也能看到。基辛格認為,兩位候選人都使用了極為糟糕的語言。
    另一方面,兩位候選人這次都不約而同地談到與中國合作的意願。這表明,從現實出發,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意識到,完全回避與中國的合作,甚至與中國交惡,不利於美國自身。與中國打交道目前已經是美國外交政策最基本的問題,而美國的政策一直保持著一致性,使其成為最沒有黨派差異的外交政策。基辛格説:“我非常希望這條路繼續走下去,儘管雙方都有牢騷,但都認可基本的目標。我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都依賴於美中關係。”[詳細]

標題圖片

    美國同中國相處時需要認識到,相互尊重是大國交往之道。無論美國大選結果如何,美國發展對華關係需要戰略層面的新視角和新思維,其基本判斷便是,在中美重新打開交往大門40多年後的今天,中美關係已從原來的相互隔絕、對立,發展到現在的利益聯繫日益緊密、相互依存不斷加深。歷史事實早已證明,中美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合作理應是中美關係發展的主流。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