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中日關係,其複雜性很難用一個詞來形容和概括。經濟上的夥伴;政治上的競爭對手;安全上相互猜疑。歷史問題、領土爭端、能源博弈、美國因素等等問題使得中日兩國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兩國關係。其實我更願將中日關係看作是一條時而順流時而逆流的河,要懂得在逆流中輕舟強渡,也要在順流時洞見險灘,不隨波逐流,才能使得中日關係獲得良性的發展。
中國人的日本觀與日本人的中國觀
在
兩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中,直至19世紀末,中國人的“日本觀”都沒擺脫“東夷觀”的束縛,日本人的“中國觀”則隨著中國實力的消長呈現明顯的“實用主義”特徵。當中國強大時,日本就向認同中華文明的方向發展,而當中國衰落時,日本的“中國觀”就向蔑視中華文明的方向發展。如今中日兩國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彼此以較為平和的心態試圖平等看待對方。
中日相互認識發生變化,大眾媒體與社會精英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縱觀日本部分主流媒體,常常是小題大做、唯恐天下不亂,個別精英智囊熱衷鼓吹“中國威脅論”,對亞洲的復興與發展毫無責任感。民主黨執政後似乎對東亞區域合作表現出積極態度,但隨著菅直人內閣的上臺,“東亞區域合作”一詞幾乎無人問津。因此,未來中日關係發展的變數仍有很大空間。
21世紀的前20年將是日本人“中國觀”完成第4次變遷的歷史過程,也是東亞走向文化認同進程中價值觀碰撞與融合的過程。對此我們應有必要的心理準備與合理的長期戰略安排。培育大國國民的心理素質,展現中華民族的氣度與魄力是中國提高“軟實力”的緊迫課題。【
詳細
】
日本為何不知“睦鄰”
日本最近的鬧騰處處顯示出“以鄰為患”的警覺,日本內心深處的不安外化成了攪亂周邊的行為。這些態度和行為讓鄰居寒心。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震動世界,中國、南韓等拋開過往恩怨,捐款捐物還派遣搜救人員前往,全心全意幫助日本挺過災難。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世界各大媒體上的“感謝信”還歷歷在目,如今日本卻已換上了全然不同的語調。長久以來,世人大都認為中國的儒家思想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影響至深。中國有句俗語,“遠親不如近鄰”,強調的是鄰居的重要。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就一直奉行睦鄰友好的態度。但是,為何日本不知“睦鄰”?【
詳細
】
中日兩國都不應在幻想中度日
自古以來,日本的對華外交戰略,都是在“情結”與“糾結”的交織中艱難定位。未來10年中國周邊安全中的日本因素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切關注,中國的對日外交政策制定要有的放矢,理性思維,以確保國家利益不受損失。日本對華外交戰略也亟待走出誤區,日本政界、軍界、學界精英的戰略思維有待清理與整合。日本不應將傳統文化與對外侵略劃等號,在領土問題上不應設立不同的標準,更不要僥倖在引狼入室、同室操戈的同時還能獲取地緣政治經濟利益。中日兩國都不應在幻想中度日,而要腳踏實地解決面臨的問題,為子孫後代少留遺患。【
詳細
】
中日需重新定位 找到一個解決矛盾的機制
平心而論,中日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得了的利害衝突。今天的中日關係,與近代的戰爭或冷戰時期相比,局勢遠沒有那麼糟。可見,問題並不在於矛盾及困難的嚴重性,而在於我們雙方至今經歷多次波折,還沒有找到一個解決困難及矛盾的方法或機制。中日關係是整個中國外交的縮影,不僅考驗政府的執政能力,也檢驗國民的綜合素質。應該開展一場大討論,把這些矛盾都擺在桌面上,既看清中日關係的複雜風險,又明確中日未來的前進方向,尤其是要推心置腹地相互溝通,消除誤解,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就完全可以將壞事變成好事。【
詳細
】
日本樹敵:日本發表《防衛白皮書》是每年的慣例,其一貫表現就是製造形勢緊張。
中國立碑:反思歷史,提升理性,“方正風波”教會人們如何面對歷史正義。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註定中日關係要成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而政治、經濟、領土及歷史問題又讓兩國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雙邊關係,給人以反反覆復,時好時壞的感覺,對中日關係的未來,您如何認識?
在多年的衝突與合作中,可以看到無論願意與否,兩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關係是無法輕易改變的,所以兩國之間不能不産生相互合作的必要與可能。這種合作是基於理性而不是感情的,是現實的而不是理想的,是彼此需要的。也正因如此,這種共同的利益要求總能夠一次次戰勝兩國關係中的出現的不和諧與不愉快,使幾乎惡化的兩國關係一次次化險為夷。這或將成為中日關係的一種“常態”吧。
中國網觀點中國出品 | 責任編輯:接家東 | 聯繫方式:010-88828225 | 電子郵箱:jiejd@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fengz@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252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
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